• 抗生素被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感染已有近百年,随着日益增加的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传统疗法对耐药细菌感染已不再有效,抗生素耐药性危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健康问题,迫切需要新的下一代抗菌药物(以核酸和肽为基础)的发现方法。抗菌肽(AMP)存在于所有生命领域,能够导致细胞裂解从而完全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相比,AMP 更具针对性,且其耐药性演变速度很低,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文简称“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Luis Pedro Coelho)、名誉教授皮尔·伯克(Peer Bork)、特聘教授赵兴明团队与来自美国与德国的科学家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从全球微生物组中预测近100万种新型抗菌肽。相关成果以《利用机器学习发现全球微生物组中的抗菌肽》(“Discovery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the global microbiome with machine learning”)为题,在《细胞》(Cell)主刊上发表。证明人工智能方法从全球微生物组中识别功能性 AMP
    2024-06-10 21:42378
  • 时至今日,癌症仍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实施精准有效的治疗,特别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免疫治疗是癌症治疗的新希望,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杂志上分别发表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突破了既往“以T细胞为核心的免疫治疗”研究模式,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5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合作单位,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人类癌症中肿瘤浸润 B 细胞蓝图》(A blueprint for tumor-infiltrating B cells across human cancers)的论文,系统性揭示了肿瘤微环境B细胞的表型功能异质性、动态分化以及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分析了肝癌、胆管癌、胆囊癌等多个癌种的临床样本数据发现,B细胞可以分为15个不同功能的亚群。其中,一类叫做DUSP4+非典型记忆B细胞的亚群引起了
    2024-06-06 16:17673
  • 6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等的指导下,召开耳聋基因治疗成果·合成生物学研讨会。会上发布了该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又一新成果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这是中国首次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
    2024-06-06 10:40355
  • 2024年6月1日,芝加哥时间上午8点,北京时间晚上9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臧荣余教授团队,联合浙江省肿瘤医院朱笕青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刘继红教授团队,以快速报道形式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82.9)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二次肿瘤减灭术后续化疗对比单独化疗治疗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疗效的III期多中心研究(SOC-1)总生存分析”的国内多中心研究(SOC-1)的最终结果,美国肿瘤学年会同步会议报告。
    2024-06-03 11:24392


卡片 列表

文化校历

媒体视角

专家视点

通知公告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一线动态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