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元化的思维习惯和迥异的学习方式,如何面向外国留学生持续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有创新性的思考。复旦大学《中国概况》课做了一些创新探索。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11月13日至14日共同举办中国国情与文化教学专题研讨会,来自36所大学的60位教师提交会议论文,探讨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界如何继承学界的光荣传统,进一步理顺语言教学与国情文化教学的关系,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
《中国概况》课程是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国情和文化教学的核心课程。据统计,截至2021年,坊间“中国概况”或类似书名的留学生教材已有20多部。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第42号令)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
复旦大学多年来把《中国概况》课作为全校国际学生的必修课,逐步打造为学校的精品课程。早在1994年,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时任院长陈仁凤就主编出版了《中国概况》,这是国内最早出版的《中国概况》教材之一。今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筹划和组织,全校20多位专家学者跨院系跨专业合作,编写出版了适应新时代特点、体现教学新理念的《中国概况》教材。为了让《中国概况》“走出去”,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外国留学生工作处正在组织这套教材的英文版翻译工作。让更多外国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新版《中国概况》教材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与文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同时兼顾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化国际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三个能力目标,体现了课程建设理念上的创新特色,旨在将中国概况课更好地有机融入到国际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并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进一步提高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
除了《中国概况》课程以外,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为国际学生提供了20多门中国国情与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既向他们讲述历史之中国、传统之中国,更向他们展示发展之中国、现代之中国,让他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风景这边独好”,深刻理解中国将去往何方。
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陈光磊等老一辈教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发表过颇有影响的论述,对推动当时的语言与文化关系大讨论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教师们在探索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塑造,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新成果。
这次研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介绍了复旦大学在中国国情和文化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
■本教材包括《中国概况》和《中国概况·专题拓展》两册,旨在帮助学习者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本教材适用于:(1)中国高校本科留学生中国概况通识课程和国内外高校其他类似课程;(2)国内外有相关学习需求的读者;(3)各类中国文化、当代中国课程或讲座。特点是古今兼顾,以今为主;纵横交织,体系完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适度拓展,有张有弛;通识性内容,跨文化视角;研讨性任务,综合性目标;团队合作,专家把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