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著名红军将领、军事家,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黄公略遗骸在江西省吉安市安葬。为这位33岁就牺牲的军事家进行遗骸鉴定的,是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团队。
从山西吕梁、河北肃宁、安徽全椒到江西吉安,文少卿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烈士寻亲、为无名烈士复原容貌。他说:“此次DNA鉴定,可以说是最困难的一次。”
黄公略是湖南湘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15日,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军长的黄公略,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六渡坳指挥部队转移时,遭敌机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公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并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毛主席诗词中曾经多次提到黄公略,由此可见,黄公略的重要性。在1930年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他称赞黄公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在同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称赞黄公略“在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朽木巧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1931年黄公略牺牲时,毛主席更是写下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烈士牺牲已经有93年了。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以及军队有关单位曾组织力量寻找黄公略烈士遗骸,但一直未能找到他的墓址。2021年9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黄公略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结合史料线索,经过多方努力,2022年8月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发掘疑似骨骸。
2022年9月,复旦大学文少卿课题组接到江西吉安退役军人事务局咨询。10月,疑似黄公略遗骸被送到了复旦分子考古实验室。
“南方湿热的保存环境使得这次鉴定比之前的烈士遗骸鉴定要困难的多。”文少卿告诉记者。
因为疑似黄公略的遗骸在江西吉安市发掘,当地为酸性土壤且环境潮湿,送来的肢骨中DNA含量极低,人的DNA占比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水平,其中混杂了大量的细菌、真菌和土壤微生物DNA。其次,获取DNA平均读长短,仅约80bp、存在末端损伤(>5%),说明样本具有一定的埋藏年代且保存状况不佳。
在反复优化实验方案、不计成本的检测下,直到2023年4月1日,才提取出足够分析的DNA信息。
通过与黄公略伯父家的男性后代的Y染色体比对,发现属Y染色体单倍群O2a1b1a1a1a1-F325。而统计复旦Y染色体精细分型数据库(涵盖20000条数据)中O2a1b1a1a1a1-F325的人群频率为9.5%,求得随机匹配概率为0.9025%,非父排除率为99.0975%。其次,分析出黄公略父系亲属所携带的罕见突变。并对黄公略疑似样本进行了Y染色体捕获验证。考虑到罕见突变的人群频率(<1%),非父排除率提升为大于99.999%。因此,Y染色体谱系分析可以确认疑似黄公略样本与黄公略现生父系亲属应属于同一晚近父系家族。
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基因组水平成功捕获的123466个SNP位点,分析了该样本与黄公略外孙的复杂亲缘关系,发现两者为二级亲缘关系,符合预期。
文少卿说,通过Y染色体谱系研究和全基因组复杂亲缘关系鉴定两个结果交叉验证,最终确认了这一肢骨样本应属黄公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