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创作是对自由的追寻

作者: 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哲学学院教授)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3-08


古人云:“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绘画创作与哲学思考一向有着深厚的联系。

一九八七年,当我第一次到中国旅行时,我买了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孙子兵法》战略的四个字:“风林火山”。一九九0年,我开始学书法。三年之后,我的兴趣拓展到中国现代水墨画的领域。

从这一刻起,我的心中似乎响起某个声音,告诉自己“我将成为书法家。”这个想法打乱我原有的逻辑。在那个年代,我正历经一段内心的转化,让我做出人生中重大的决定,中国艺术的表达形式引发我内心丰沛的情感,正伴随了这个转化的过程。

在我的生命与作画经验中,我无意独白,而是希望和路途上相遇的友人继续对话,同时陪伴友人继续追寻。

打从童年起,我的视力就很差。对于极度近距离的东西,我没有视力的问题,所以我嗜书如狂。但墨水对我来说,一度是令人敬而远之的东西,只要一靠近,就会弄得全身黑,四处墨。几十年后,三十岁左右,第一次有机会写书法,我感到快乐无比。我终于可以在纸上尽情挥酒,而且乱墨也有可能变得很美。中国的书画世界里,墨随笔运,留下的就是水墨的痕迹,没有脏不脏的问题,画的美丑端看个人心手的节奏。在早期畏惧墨水的心理下,其实墨对我还是有一股无言的魅力。在我十二、三岁时,我记得看过一幅雨果(Victor Hugo)的素描,奇山上耸立着阴暗的德国城堡,令我深为着迷。

心灵的自由是一条无止尽的道路,我在水墨与书法中的发现,只是这条路途中的一站,但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站。怎样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的人不容易被描绘,不容易被定型。不定的特性或许是自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由的人不需要说太多话,不一定用嘴说。透过众多的表达语言,他全心去表达想法。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他感受到生命中最深刻的点滴,这些生命的印痕有时轻淡飘忽,有时沉重强烈。自由的心表达出来的语言,就像书法作品,可以见到缓重轻急的对比。言的墨不在乎丑,它是内心世界直觉的印记,正如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所说的:“信言不美”。

自由的人是个活着的人。他痛苦,他激动,他渴求,他快乐。外在环境的人来人往、一事一物、一石一木在他的心中留下印记,但他有取舍,有愤慨,有赞赏,而不失衡。生命的律动在他心中日益蓬勃,直到四海为家,直到他的心与穷人、富人同在一起,直到他的心与本国人、外国人同在一起,直到他的心与万物合为一体。内心的宽广容纳天地万物。自由的心不会分裂,感受天地万物的同时,自然地走向整合的境界。

艺术旅程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心灵体验,让我找回内心道路中的某些事物。中国绘画理论中所谓“一笔画”,就是表达了一心的自由。一笔画就是透过外在形形色色的万象,用心的眼光观照而成的艺术风格。

艺术创作如同自由的心一般是具有感染力的,它邀请观画者品尝创作者的自由。艺术创作是自由眼光的表达,表达了一段永不止息的过渡:从受困到解脱,不断重新开始、不断深化的过程。艺术家不自由,他因转化得到自由。艺术家时时刻刻憧憬着自由,他透过一件件创作,将自我解放的道路越走越长。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件创作都是必要的,因为每件作品都说明自由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自由是一个过渡。艺术家的每件创作都是对观画者的一个呼唤,一旦艺术创作唤醒观画者内心自由的律动,是否回应这股律动将是观画者的决定。

我从来不担心我的创作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我选择对我最美好的部分,凭着直觉,心随意动。我创造,所以我新生。

 

副刊投稿邮箱:

Fudan_media@fudan.edu.cn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