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为“理想”作松绑

作者: 陈杨(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7-25


当代人对于“理想”的态度似乎日趋复杂,谈“理想”时常显得有些天真。可在新闻学院,这四年,我的心里一直跳动着一株火苗, “理想”并不经常直接被谈论,但许多学院老师和同窗仍然在做“理想”之事。

理想,是师生们走向“田野”的全情投入,在百年社区十九棉,为了记录动迁,有的同学深入居民家中做口述史、绘制建筑图,有的同学自发收集植物标本做成植物志,有的同学拍摄影像从凌晨守至白天,再从白天到深夜;理想是课堂内外的数据新闻尝试,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人生、数读上海居委会、探究平台网暴治理,我始终记得做居委会选题时,徐笛老师对我们说的,“不要犹豫,要更勇敢”;理想,它更是院庆文献展上为保安姜师傅腾出的位置,是在他退休时,学院老师为他送上的一束花。

我想给“理想”一个松绑。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里,情不自禁地记录消逝和新生,用行动力所能及地实践正义,关照每一微小个体,这些都是理想。当马新教材中的人民性、新闻学院“好学力行”的院训落到现实的人与实践当中,采访对象的微笑,脚下泥土的触感也许会使你意识到,其实理想的作用未必在于“永远”的期许,未必在于未来,而在于每时每刻的当下赋予的力量。无需刻下理想的标签,人民性和实践性便是新闻教育理想的精神核心。

支撑理想的是“选择”。专业分流之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经历过不少犹豫、自我怀疑,从专业选课到升学求职选择,这些问题不断浮现——适合我吗?我能做到吗?我是在 “三分钟热度”、背叛自己的理想吗?我会后悔吗?每当如此,我会想起大二专业分流会上邓建国老师的一句话,“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理想不是枷锁,没有人规定复旦学生必须要走哪一条路径,以及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多久。选择意味着可以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和试错的空间。你目前是A,这并不妨碍你也去成为B,或者C。希望我们有勇气始终相信当时当下的判断,用行动开拓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们如何有勇气前往远方?或许勇气便来自我们所处的场域和我们主动去创设的关系场域。新闻学院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在这里停留,和导师的一次交流,和队友认真完成的一篇深度报道,一段留心社会生活寻找选题的经历,一个艰难打开采访对象心扉的过程,都可能在身上留下痕迹。学者潘忠党说,新闻教育的逻辑不在于为已知的新闻业如何运作提供“打工仔”,而在于为“为全社会展开明亮的对话”。

不论今后选择怎样的道路,祝愿我们每一位2023届毕业生都能带着这些星星点点汇聚成的力量,去丈量附近和远方——保持开放的心态,乐意创造联结,不畏惧“当下”的选择,不忘记以“人”为中心之理想和正义。

1289复旦-8.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