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芝加哥谈美国城市文学?

作者:管阳阳(外文学院副教授)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6-09


它是美国第三大城市,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是270万人生活的地方。它也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区和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以其钢铁和玻璃交织的建筑风格闻名,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是的,它就是芝加哥。

这座知性又美丽的城市却也是全世界治安最差的地区之一,被称为“犯罪之都”。

以上标签与概括是否反映出一个真实的芝加哥呢?对于那些从未到过芝加哥的人而言,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很可能来源于某则新闻、某部电影或者小说。通过这些媒介,人们获得了关于芝加哥城市的一种模糊的整体印象。

但是,这些印象可靠吗?或者,在何种程度上是可靠的?

就文学而言,如果仔细考察西方文学的源流与发展,我们会发现城市意象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从荷马史诗中那些伟大的古典城市,到现当代文学中充满欲望与诱惑的都市丛林。很难想象一部没有那些伟大古典城市的《伊利亚特》,也很难想象一部发生于芝加哥和纽约之外的《嘉莉妹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城市与文学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动。城市并不是冰冷的空间,城市文本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话语。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学家和史学家试图用不同的范式和概念系统来理解城市,而文学家则通过文学想象来书写城市。

城市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关键性转变都影响着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同时城市文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意象,影响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也就是说,城市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模式。

当然,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出现,“都市”或者“大都市”一词逐步取代了“城市”这一表达。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种新的城市或者说都市综合体出现了,同时出现的还有资本的自由流动与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文学中的城市意象随之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和全球化大都市的不同态度与认识。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与流变,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从现代派到后现代派,都见证了城市的蜕变。

那么,现代都市人如何可能在整体上理解城市?一个都市人所面对的永远是一系列片面的认识及据此形成的碎片般的城市印象。所以说,作为都市人的作家在进行城市书写时,所依赖的总是这些碎片。而在另一方面,作家依靠文学想象又将这些碎片黏合,或者将某些碎片放大成为整个城市的意象。

芝加哥这座城市不仅仅是美国的一座大都市,它更是当代大都市发展与建设的典型代表。这座美国中部草原上的城市,从19世纪开始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奇迹,几乎是“一夜之间”建成的。许多为当代人所熟悉的大都市象征都与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比如摩天大楼、高架路、大型企业。这座城市虽然年轻,但是它的发展轨迹见证了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在这一过程中的快速转型。

芝加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奇迹,而其城市意象的塑造也经历了相同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依赖芝加哥城市活力所诞生的芝加哥文学在美国文学中自成一体,成为城市文学的一个丰富样本。大量芝加哥及周边地区出生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文学创作集中于这座生养他们的城市身上,同时他们写作所涉及的人物与领域广阔而特色鲜明。

无论是城市中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还是食不果腹的产业工人,无论是城市内核破败不堪的贫民窟还是滨湖地区叹为观止的现代工商业发展,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芝加哥城市文学的丰富性使其成为考察现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绝佳范例。

1286复旦-8.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