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温暖的通识核心课要靠抢

作者:殷梦昊 沈星月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3-31

复旦有一门通识核心课程,每年都十分难“抢”。这门课要求背诵100多首宋词,考核方式也常常出人意料,却让同学们纷纷点赞。关于这门课,在网上不难发现一些推荐语——“在春天上这门课,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以和古人一起感触‘年年物候新’。”“它是我这三年最喜欢的本科课程,没有之一。”“可以说灵魂的一部分是被这门课塑造的,我想这就是通识核心课的意义。”

 作为学校通识核心课程之一,“宋词导读”继承中文系优秀教学传统,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迸发新活力。多年来一直是口碑佳、人气旺的明星课,每年吸引各院系本科生争相选修。

“一门很难不火的课”

周二晚,H3209教室,“宋词导读”开课前一小时,教室人头攒动,些许晚到的同学只能席地而坐。最近,这个画面每周上演。

“今晚月色很美,你们经过光草时背词了吗?”赵惠俊伴随铃声走进教室,微笑着询问大家,引来台下同学们会心一笑。

尽管赵惠俊2020年春天才开设“宋词导读”,但这门课很快成为学子心中的热门。本学期第一轮选课过程中,该课选修人数超过1000。

“总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上一次宋词课吧。”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曹若昕说,“蹲”到这门课的那一刻,她和一同选上的室友抱在一起欢呼。

但在授课教师赵惠俊的眼中,这其实是“一门很难不火的课”, “因为宋词的魅力实在太大了,不管什么专业的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总归得到过它的滋养”。

3年前,赵惠俊正式站上讲台,成为 “宋词导读”继聂安福老师后的第二位主讲者。开课以来,他的课堂总是“供不应求”,为此,学校将选课人数从150人扩充到230人。

“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还有很多”

“宋词导读”课有个传统,就是背诵——要求背下100多首词。课程考试的客观题,全部由诗词默写构成。

赵惠俊认为,学习经典的最好方式是记忆,“哪怕学生忘记课堂内容,但若能在合适的情景中回忆起学过的作品,效果就达到了”。

对学生而言,这种考核方式压力不小。“但背的词都是课上讲过的,一边回忆和想象一边背,也并不太难。”曹若昕认为。

“我对这门课的要求,和中文系的专业课是一样的。”赵惠俊花不少时间备课,就是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多地传授这个经典文体和其背后的传统文化。

他在词的选篇上,既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也有在基础教育阶段被忽略的篇目。有大家都学过的篇目,就力求讲得专业、讲出新意,“不然,和以前大家上语文课的宋词部分有什么不一样?”他时常调整词选,防止自己熟悉之后放松警惕,内容讲错或者不够前沿。

从最初的逗、句、韵、片、阕,到苏轼、辛弃疾、柳永、周邦彦等近60位词人的作品,在讲授词体知识、逐字逐句分析诗词的过程中,他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从小耳熟能详的作品,提升学术思辨能力。

“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悼亡词,但到底属不属于婉约词?我们分析下来,这首词的主语不断切换,在以往的宋词中不会出现,是苏轼豪放词的一种体现。”诸如此类,对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还有很多。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周蕙琳之前读宋词,总觉“文字很美,实际上不懂表达了什么”。现在,她在宋词的世界中,学习分析和理解,从而读出更多的意味。

每节课前,赵惠俊不仅核对疏通当天要讲的词及包含的典故、词汇,还会设计一些课堂故事。说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是从属于下文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形象,而不应该与“小乔初嫁了”两句连读,他解释“怎么可能穿着战斗服结婚呢”;讲到柳永流连开封南北二巷的青年经历时,他笑言,“苏轼苏辙兄弟本来就是大宋最顶流的天才,青少年时期依然在四川老家闷头读书,所以两人二十啷当岁就高中进士。柳永天赋显然远远不及那两个学霸,还不好好学习,所以只能到了五十多岁靠破格降分,才结束备考生涯……”

“老师的讲述风趣幽默,很多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雨欣认为,根据词人生平经历重新解读词作的方式,让她获得新的体悟。

感受宋词深处坚韧的力量

赵惠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去年,他布置了一个“寻花配词”的作业——在校园里寻花、拍照,配上符合意境的词作。

“这其实是一种文本与现实的交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千年前的宋人,怎样捕捉人情的美好、世界的多彩,以及怎样表达情感。”王雨欣喜欢这样有创意的作业。去年选过这门课的她,今年又来旁听。

诵古释今。面对同学们在现实生活的种种迷惘,赵惠俊常以古典诗词予以回应。他希望通过这门课,不仅让大家学到文学知识,也能提升审美、陶冶情操,更能启发大家去回答一些关乎人生的重要命题。

“这是一门温暖的课。”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钱乐书记得,赵老师曾用“人生如梦”四个字来总结苏轼的一生,同时引用苏词“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鼓励大家:人生即便短暂,也要努力留下自己的痕迹。

赵惠俊的这门课至今一共开课四次,却因疫情,两次都几乎是纯网课模式。但在特殊时期里,宋词也给予了同学们特殊的慰藉。

第一次网课,2020年冬春之交。赵惠俊在邮件中送上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人收复中原的理想,和当时大家企盼疫散花开的心愿不谋而合。

第二次网课,2022年仲春时节。赵惠俊从词扩展到诗,借由宋祁的诗句“持杯问流照,肯信有朱颜”告诉同学们,即便错过了春天,但一定要记住,像流水和月光这样美好的东西是永恒的,要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有一位物理系的同学,课后总会和赵惠俊讨论问题,某次聊到动情处,竟潸然泪下。这件小事让赵惠俊记忆至今。

“中国古典文学有两座高峰,一是唐诗,一是宋词,如果说诗给予了中国人父亲般的关怀,那么宋词就扮演了母亲的角色。”赵惠俊觉得,词这种文体,看似悲伤、脆弱,但底色非常坚韧,“是一种承受苦难后迸发出的情感”。而带领同学们感受宋词深处的这份力量,对赵惠俊来说,便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1277复旦-4.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