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解放日报》:复旦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逝世,享年86岁

作者:黄海华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2年7月18日02版发布时间:2022-07-18

2018年8月,杨福家在解放日报第74届文化讲坛上演讲。赖鑫琳 摄(资料照片)

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昨天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他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

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振兴经济先要振兴科技

杨福家的人生以1991年为界分成两段:1991年之前,主要精力在搞科研上;1991年之后,主要做教育工作。杨福家曾经说过,这两个工作都喜欢,“我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卓越,要么不做事,要么就把事情做到最好。”

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4岁时被任命为副系主任,随后被派往丹麦的玻尔实验室进修。由他领导的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1988年3月,我国首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方渡飞、顾牡、邹亚明,在复旦大学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他们的导师正是杨福家。

1988年6月,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出了一件新鲜事,该研究所的两家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宣布,凡是在科学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者,公司将对他们予以1万元的重奖。这在科学院系统尚属第一次。这一决定,正是在新任所长杨福家提出所内科研要“破零纪录”的任期目标不久后宣布的,受到了科技人员的欢迎。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1992年11月,时任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的杨福家,当选为上海市科协主席。杨福家的“施政纲领”主要有三:要在创立高科技产业上发挥作用;要让公众理解科技;要发挥科技的综合力量,上海科协是智力密集区,是各领域科技智力的交叉地,在这方面可发挥非常积极和独特的作用。

以赤诚之心奉献给复旦

1993年2月,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他在就职仪式上说:“我准备以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孕育我成长的复旦大学。”

在他看来,复旦应当以一流的教学、一流的教材,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授应当站在基础教学的第一线。”他对本科教学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从办学理念上,强调通才教育。第二,提出加强学风考风建设,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第三,提出要搞学分制。

1993年底,复旦大学邀请了100多位教授专家开展了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通才”教育到底怎么实施?最后达成共识,把教学的重心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丰富的科学信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杨福家后来还在《关于知识经济》一文中提到:“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像复旦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就必须把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放在学生培养首位。否则,我们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

杨福家曾说:“我一生的心愿,就是在祖国的大地上建设一个熔炉,让年轻人在这里锻炼、发光、成才。”他一边力推“给青年人创造机会”,一边力推“全方位开放办学”。1995年9月8日,在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有一项特别安排:杨福家向与会的200多名领导干部,讲解有关信息高速公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

时隔一个多月,复旦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科技目标:基础研究要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到国际上争金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要立足上海,为上海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工程作出高水平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贡献。

一流大学要有大师有大爱

杨福家认为,一流大学不仅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有大爱,要为潜心钻研基础科学的科研人员创造一方天地。

杨福家曾应邀参加美国大学校长会议,一位校长的话令他深思——“如果每所大学办得都像哈佛一样,那美国的社会就会崩溃”。在杨福家看来,不同类型的大学组成一支交响乐队,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各司其职,组成美妙的音乐。每一所大学都要认准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乐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抛开数据和指标,杨福家非常认同吴健雄教授说过的一句话——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此外,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是否会得出“这所学校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个结论。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