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练口语、拿下建模大赛一等奖
2020级管理学院本科生池正昊、邱奕珲、黄文晓和邓天宇,是邯郸校区本部10号楼115寝室的室友。疫情期,他们每周都会举行寝室活动“Free Talk Meeting”(自由讨论会)。
每周日晚,围坐在一起练口语,是115寝室从大一以来就养成的习惯。疫情期,尽管各自的课程和讨论任务都很满,但周末练习口语的习惯依然没有停下。每次讨论时,他们会围绕两三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提高口语水平的同时,也能增进了解。
“因为室友们比较熟,所以也不会很尴尬,更方便开口,在室友面前讲得比较流利后,在公众场合也比较容易开口。”邱奕珲说,大一遇到口语考试时,自己不仅回答问题需要思考很久,回答也磕磕巴巴,周围有人时甚至没有开口的勇气。
进入大学后,同样不擅长口语的池正昊接触到了英语学习类社团语馨社。“第一次去参加语馨社的Free Talk活动时,我在活动场地外面徘徊了好久。里面人很多,还有外国人,我就想着进去以后是不是话都不会说了。”池正昊笑道,但想着能够提高口语,还是硬着头皮进去了。后来,他拉着室友们尝试几次后,意外发现这种交流形式对口语提高有一定帮助。
于是,这项社团活动很快就被115寝室引进成为寝室活动。周末晚上,他们总会准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讲着讲着,就发现自己讲英语也没有那么糟。”池正昊说。
此前,为了申请出国交流,黄文晓一直在准备英语面试,但感到一个人练习时常发现不了问题,就和室友们在寝室一起模拟面试,室友们充当面试官,“一个室友念题,我回答,其他室友看回答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黄文晓说,正是室友们的提醒与建议,让他及时改掉了表情僵硬、说话老是带“呃”的坏习惯,语速得到纠正与改善,最后顺利申请到出国交流的机会。
去年二月,115寝室的成员邓天宇、池正昊与邱奕珲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一等奖“优异获胜者”( Meritorious Winner)。
比赛时值大一寒假,因此无论是前期交流思路、讨论材料,还是后期建模、编程、写作,室友们都通过线上会议进行沟通。半个多月的准备,四天的赛程,整日守在电脑前的他们往往会议一开就是一天。赛程最后一天,三个人一夜没睡,通宵达旦。“参加比赛非常艰难,因为我们当时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只能一点点地自己找资料学,这个过程中几度想要放弃。”邓天宇说,比赛的难度远比想象大,尤其是其中的运筹学内容让当时还是大一的他们感到迷茫,好在室友们彼此鼓励,共同攻克重重难关,取得不错的成绩。
不曾空白的寝室小白板
“我觉得不仅是2π,任意θ都可以。”
“周期性势场中的都是调幅平面波。”
……
南区43号楼3021寝室里,一块写满公式的小白板前,2020级微电子学院本科生马宇杰、李坤龙、徐屹恒和廖珩四人正专注地讨论着各自对一维无限深势阱的薛定谔方程的理解。
疫情期间,像这样的“白板讨论”几乎每天都会在3021开展。学习过程中,谁有问题就写在白板上,会的室友就上去解题,一起讨论。
“我们有一门课叫《半导体物理》,里面有相当多的图,大家经常把公式写在白板上,然后一起看。”李坤龙说。室友们常会在一番推导和讨论后,对白板上的公式收获更细致全面的理解,很多问题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
“有的问题拖久了,你可能就会放弃去搞懂它,但是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室友一起讨论,就会让自己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纠正一些错误或者偏颇的观点。”徐屹恒说,疫情期间,家在上海的他没有回家,主要原因就是喜欢寝室的学习氛围,有什么不懂,只要在寝室里问上一句,室友们就会纷纷应答。
出于对专业的兴趣,李坤龙和马宇杰将于六月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这段时间,他们常在白板上讨论比赛项目中的接口等各种问题,时常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对大二的他们来说,由于比赛项目涉及人工智能、数字电路等多领域,要解决问题就得自学很多课外内容。在马宇杰看来,尽管“到处都是困难”,但在与室友交流中积累的默契,让他在探索之路上乐此不疲。
疫情期间,随着在寝室相处时间增加,室友们广泛的学习兴趣让3021的小白板几乎不曾空白过,“之前寝室里准备的白板笔也不多了。”李坤龙笑说。
前段时间,看完《明朝那些事儿》的廖珩与室友们聊起了明朝历史,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起辽东某走廊的布局。这学期刚完成“曦源项目”结题的李坤龙还和室友们讨论了项目有关的神经网络知识。
身为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男高音声部长,徐屹恒有时会用小白板给室友们讲讲声乐方面的知识。“一个科学的发声方式,需要做到对全身的调用,首先从最基本的口型开始。”
出于对音乐的共同兴趣,另外三位室友对徐屹恒的讲解听得津津有味。大一时就买了吉他等乐器的他们,还请徐屹恒做音乐指导。“弹吉他时,徐屹恒会帮我听音准。”平时会弹吉他的李坤龙说,大家休息时,自己有时就会练会儿吉他,室友们也会跟着一起哼唱。
受困惑时,一起讨论;有快乐时,一起分享;遇挑战时,一起坚持;这就是宝藏寝室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