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医学人文历史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杨震
团队成立于2014年,以中山医院教师为主,携手历史学系,邀请公卫学院、基础医学院及 6 家附属医院的优秀教师加盟,成员中78%为中共党员。以本科通识课程《近代医学人文历史巡礼》为核心建设,让医学人文历史浸入内、外、妇、儿、五官、口腔、影像、护理等各个医学专业领域。打造复旦医学人文历史教学品牌。已建设 2 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精品改革领航课程,支持了一批复旦医学人文矩阵课程。曾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勇
团队于2018年完成跨学科教学团队组建,并开设暑期课程。课程教学对接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通过对于宋代古村落的修复保护,在挖掘原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开发艺术展览、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功能,助力乡村振兴。课程很好地体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育与古村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课程活动得到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实践类),入选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英文系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高永伟
团队组建于2015年,包括1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11名为党员教师。充分挖掘系史资源,通过“致敬大师”活动实现价值引领。建立专业化、进阶化、多元化的新课程体系,探索英文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同时,通过科创项目、学科竞赛、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响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在词典编纂、跨语际研究、外语志愿服务等多方面服务社会发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市重点本科教改课程、校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新闻实务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刘海贵
团队历史悠久,最早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成员均为中共党员。主要承担新闻学院平台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专业必修课“深度报道”、“新闻编辑”、“数据新闻”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团队教师主动提高政治站位,立志于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新闻人才。团队老师注重以鲜活个案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扎实的全媒体采写技术。同时,团队营造出良好的组织文化,通过召开业务研讨会、集体备课等形式,形成了一套基本教学规范。相关课程曾获首届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等荣誉。
儿科护理学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胡雁
团队由4名护理学院教师和4名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教师构成,其中4名为中共党员。团队把立德树人要求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高仿真模拟教学、床旁教学、儿童保健社会实践、混合模式教学改革、双语教学改革等一系列课程建设项目和教改项目。形成双师型师资团队,以团队发展和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持续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效果。曾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等荣誉称号。
复杂系统数学理论与关键技术团队
团队带头人:林伟
团队8名成员中4名为中共党员。团队以动力系统与智能科学理论应用与发展为核心,深入展开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创新性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开展重点攻关,服务具体领域,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健康城市”为目标,实现大数据建模分析和复杂系统技术研发,推进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新型微纳光电器件研发团队
团队带头人:孙树林
团队成员中60%为中共党员。努力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培养的各级各类学生中超过40%到国家重点行业就业。主要着眼于“超表面微纳光学理论及应用”“全硅微纳光学激光器”等领域,立足基础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投身成果应用转化,科研成果突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生殖健康与遗传研究团队
团队带头人:王磊
团队是本土成长的特色学术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9岁。在人类生殖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人类卵子及胚胎发育异常的遗传机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辨识度的生殖遗传及医学遗传学新方向。在临床中初步形成了“临床患者-科学问题-科研成果-临床患者”的转化医学研究链条。成员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中古中国研究团队
团队带头人:仇鹿鸣
团队成员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其中50%为中共党员。团队以追求纯粹学问为目标,围绕中古中国的知识、信仰与制度展开整体研究,把握中古时代基本历史脉络,构建 “世界图式中的中古中国”图景,对中古时代的文明和精神进行博观省思。先后出版了十余种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与集刊,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团队成员开设通识核心课、专业必修课、荣誉课程等多种类型课程,教学上精益求精,夯实知识基础,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科研机制,日常学术活动融合讲座研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学生培养于一体,获得良好成效。
免疫学系团队
团队带头人:储以微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7岁,其中62%为中共党员。始终坚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主动学习和奉献精神的医学生。坚持原始创新,在新型免疫细胞可塑性研究以及免疫代谢与疾病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秉持基础研究为人群健康服务的理念,聚焦重大疾病的免疫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开发出系列治疗性肿瘤疫苗、基因编辑的免疫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效果。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