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征程蓬勃开启之年。这一年,走进复旦的“百年新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将怎样书写心中所信?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时刻,作为新征程的主力军,“强国一代”如何用行动践行“强国有我”?
焦扬向在场“百年新生”们讲述了百年来复旦人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光荣传统,描绘了新征程上复旦大学的新方位、新目标,并鼓励“强国一代”们要“心有所信”、胸怀“国之大者”,许党报国、砥砺奋进,成长为堪当复兴大任、扛起强国之责的国之栋梁。
9月11日上午,来自祖国和世界各地的4022名复旦本科新生聆听开学第一课。这堂课的主讲人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这也是她坚持为新生上思政课的第五个年头,她带来的题目是《心有所信 强国有我》。按照防疫要求,其中2400名新生在正大体育馆现场听课,还有的新生则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蔡冠深报告厅、谢希德报告厅等分会场看直播。
从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和青少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献辞谈起,焦扬向在场“百年新生”们讲述了百年来复旦人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光荣传统,描绘了新征程上复旦大学的新方位、新目标。
心有所信 百十载初心不变
绿、红、蓝、橙、紫——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的新生坐满正大体育场。他们高喊着复旦校训、复旦精神、各书院口号。课铃声响起,在一片掌声中焦扬走上讲台,当她问大家我们的共同身份是什么,新生们一起喊出“复旦人”时,她告诉大家“对!这是我们的共同身份。”
课程伊始,视频《寄语强国一代》里复旦名师和学生代表回答:复旦人有怎样的信仰、信念、信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已经开启,国家、时代需要怎样的复旦青年?对于未来,复旦师生有怎样的期盼?这3个问题,也是复旦师生对新生的期盼。
“因为喜欢,愿迎万难”,“我想,这就是一个复旦人,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时,最好的写照”,“有挑大梁的勇气,并付诸实践”,“我愿做个向上走的复旦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智劳双全,文能矗立科研前线,武能奔赴医疗一线”“未来呼唤引领者,呼唤创新者,呼唤实干者”……同学们纷纷在弹幕中刷屏,做出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
看到老师和学长们的寄语、同学们的留言,作为师长和大学姐,焦扬向同学们讲起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复旦人如何“心有所信”的故事。
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的复旦二字,“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了追求光明、自强不息、复兴中华 ,蕴含了国人自主办学,教育救国的理想。焦扬对同学们说,这就是复旦的创校之“信”。因为心有所信,复旦人探寻真理、不怕牺牲,铸就红色基因;复旦人使命在肩、不懈奋斗,厚植家国情怀;复旦人锐意创新、追求卓越,永远争创一流;复旦人服务奉献、担当作为,坚守人民立场。“这信仰信念如同旭日光耀,指引复旦人始终奋斗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成为复旦百十载不变的初心。”
马相伯毁家兴学教育救国,颜福庆打破垄断自主办学。伴着光荣的传统,复旦敲响上海“五四第一钟”,复旦成为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高校之一。“茅屋里求学,战火中教书”、“狱中不忘宣传真理,鼓舞群众斗志”,抗战的炮火没有击穿复旦的红色堡垒,更没有击垮红岩烈士。李登辉立下延续至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望道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激励每一位复旦人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时代变迁,复旦人担当作为、为国奋斗,把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形成了“党有召我必应、国有需我必行”的优良传统。钱惪带领400多名上医儿女西迁“无愧无悔”、物理二系041班“无问西东”、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和重点单位“建功立业”。在田野也在书院,复旦学人科研报国、追求一流,永不停息。“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历时31年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谭其骧;编撰联合国专用工具书《英汉大词典》的陆谷孙;研发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的张卫;发明19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新型纳米介孔材料的赵东元……复旦的百年星空不是空话,这些闪亮的名字,复旦撑起一片闪烁星河,也让同学们心向往之。
回望过去,驻足当下。从疫情期间,“最早逆行者”钟鸣医生、“不负盛名”的华山“第四纵队”、张文宏教授“党员先上”的响亮宣示。到今年,上演了庆祝建党百年外滩主题灯光秀的袁樵团队;庆祝建党百年,推动拍摄纪念陈望道诞辰130周年电影《望道》;2.1万名党员、1012个党支部,党中央授予复旦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校内已经落成的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修缮一新的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播种希望种子的英雄模范钟扬、为东京奥运中国代表队保驾护航的 “光疫苗”吴凡研发团队、奥运帆船比赛技术保障朱谦团队……这些故事让同学们看到复旦人科研报国、追求卓越的接续传承。闻令而动、全力以赴,复旦人交出无愧于国家、人民和时代的合格答卷。
焦扬向新生们回顾了复旦的光荣传统与奋斗历程后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回首过去,复旦坚守教育救国、教育强国、教育报国之信,矢志不渝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因为这份‘信’,复旦人不怕牺牲、团结奋斗、服务人民,擦亮了复旦精神。”
心有所信 踏征程蓄能腾飞
如今这份复旦人的“信”,传承到了同学们这一代,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要怎么走,才能不辱使命?焦扬给出的答案是:“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有大志向、大目标。”
新征程上,如何构建大视野、大格局?“纵向看大势,时代是出卷人。横向看大局,全球是大考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考场”越来越大、“考题”越来越复杂,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复旦学子要和祖国人民同行,回答好时代考卷。”
“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蓝图绘就、目标清晰。大家刚刚踏上独立的人生之路,要学会主动学习思考,想清楚当下党和人民交给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勤奋学习,为中华腾飞蓄能!”
复旦人的大志向和大目标是什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讲到:“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第一个复旦”,是党中央对复旦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复旦人的使命。
什么是“第一个复旦”?方位又在哪?焦扬告诉新生们:“‘第一个复旦’不是欧美名校的模仿者、跟随者,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质和文化传统,国际公认的顶尖竞争力。建设‘第一个复旦’,就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走出自己的世界一流之路,让复旦成为中国的复旦,世界的复旦。她说:“我们要把国家的事作为复旦的事,要把复旦的事做成国家的事。”
自1995年以来,从“首批7所211工程”大学到首批9所“985工程”名列;从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到“三步走”战略提出,从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到2035年迈入世界一流前列、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经过长期奋斗,复旦已经代表中国站在世界教育和科技合作竞争第一线。“这是复旦人的百年夙愿,更是必须要实现的国家战略。”
站在新起点上, “第一个复旦”又该如何建设?要立德树人,作育一流人才;要追求卓越,产出一流成果;要服务国家,作出一流贡献;要扩大开放,拓展一流合作;要以人为本,打造一流环境。
注视着同学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意气风发的模样,焦扬勉励道:“作为‘百年新生’,大家在校将亲历新征程起步,毕业后将成为新百年主力;展望2035年,同学们毕业十年后,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到本世纪中叶,大家人生走向成熟之时,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通过全国人民奋斗拼搏而实现。”
借用欧阳修在《送徐生之渑池》中写道的“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焦扬希冀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坚定心中所信,标定人生坐标、撑起理想之帆、把准思想之舵,划开奋斗之浆,不断拓展人生行远的格局。
心有所信 不负韶华扛强责
伟业寄于青年,“强国一代,奋斗有我”的复旦新青年该怎么做?作为学长和老师的焦扬与同学们分享了四句话:
要扎得下根,培基铸魂、笃志厚德。复旦学子要志存高远,用理想滋养初心、要心有浩然,用正气铸就底色 ;要潜得下心,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复旦学子要下“笨”功用巧劲,要学会融合创新;要吃得下苦,自律自强、砥砺身心。复旦学子要培育健康心态,自胜者强、要塑造顽强意志,自强者胜、要强健体魄意志,自律者强;要俯得下身,实学实干、知行合一。复旦学子要积极融通一二课堂,要积极投身火热实践。
“道路千万条,强国第一条。希望大家坚定心中所信、传承复旦精神、坚持行远之路,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成长成为堪当复兴大任、扛起强国之责的国之栋梁!”
话音刚落,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2021级本科新生第一堂思政课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