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最美医生”顾玉东: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好医生

作者:左妍摄影: 视频: 来源:新民晚报2021年8月19日发布时间:2021-08-19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脑会思考,双手去创造。”这是我国著名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引用得最多的一句民间俗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膈神经能够“移位”替代臂丛肌皮神经,使完全瘫痪的上肢重新恢复屈肘功能的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实可以采用伤者健康一侧手臂“颈7神经”修复患肢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让中国臂丛神经损伤治疗走到全球前列的人。

顾玉东院士 华山医院供图(下同)

自1966年参与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起,顾玉东便与“手”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奖2项。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作为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评选出的“最美医生”,顾玉东手写12字“感言”,亦可概括他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好医生。

一份恻隐让他跨越了医学天堑

顾玉东1961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一心想当心内科医生。想不到被分配到了华山医院骨科,更确切地说,是骨科的一个新分支——手外科。顾玉东有点郁闷,但医院党委书记找他谈话,希望他服从组织分配、到国家需求的地方去。为了让他打消顾虑,领导还告诉他,新学科发展急需医学基础很好的人,他正合适。

顾玉东整理手写病例资料

若没有这次阴差阳错,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但优秀的人,不论做什么都优秀,这句话用来形容顾玉东,恰好不过。1966年2月13日,顾玉东参与完成导师杨东岳医生主持的世界第一例足趾移植手术。此后的15年里他们共为100名失去手指的患者进行了足趾移植,其中93例成功,7例失败。

顾玉东总是提到一个失败的病例,也是7例失败中的最后一例。19岁的花季女孩不幸被机器轧烂了拇指,她带着希望从千里之外来到华山医院。“我告诉家属,以前有过几次失败,不能保证成功。但家属说,我们相信您,愿意试一试。”顾玉东为她做了手术,可是手术过程中发现她的足背动脉和进入第二趾的血管都非常细,不足1 毫米,风险很大。术后新造的大拇指每况愈下,最后由红色变成了黑色。顾玉东心里难受极了,虽然家属一再表示理解,但他却无法原谅自己。他扶着女孩走出医院,还一路送到了十六铺码头。

顾玉东在查房

此后,顾玉东努力钻研,历时5年的分析研究,首创了“第二套供血系统”,终于攻克了血管变异的难题,此后,华山医院手外科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没有失败过。在他看来,“医生的职责就是为患者解除痛苦,不能让他们带着希望来,带着痛苦走。”

从1000多例臂丛手术找到一根“替代”神经

“臂丛神经是什么呢?联络手和脑这两件‘宝’的就是它。5根神经分叉、汇合于颈部和胸部,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它们传达到灵活的双手,由此创造出文明。”顾玉东介绍起自己的研究领域,生动有趣。

上世纪60年代前,因头、手之间受猛烈冲撞或过度牵拉而造成的臂丛损伤一直是个治疗“禁区”。失去神经支配的“上肢瘫痪”是不治之症。随着显微外科的兴起,各国医生开始设想从患者受伤的上肢寻找一些受影响较小的“多余”神经来代替受损的臂丛神经发挥作用。顾玉东他们选择了膈神经。

1986年,顾玉东遇到了一位29岁因车祸导致上肢功能丧失的黑龙江小伙子,他一侧的臂丛神经发生了根性撕脱断裂,与中枢神经彻底分离,这在当时难以治愈。小伙子痛不欲生,他怀着一线希望来到华山医院找到顾玉东。检查后发现,患者患侧膈神经、副神经和颈丛神经全部受到损伤,没有“多余”的神经了,也就是说,当时所有4组神经移植法对他都不适合。

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五根神经组成,其分支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双侧上肢,负责支配上肢、肩背和胸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是人体运动神经中极其重要的一组。“我做手术有个习惯,除了写病史和手术记录,每完成一台手术都会做一个卡片,记录病人不同于手术常规的特殊情况。”顾玉东翻看了24年来积累的1000多病例登记卡总结的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经验,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颈5、颈6、颈8和胸1的断裂都会影响肢体功能,单纯颈7神经的断裂不会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如果把病人‘好手’侧的颈7‘搬’到‘坏手’一侧,那么‘坏手’就可以重新恢复功能。可行吗?”

华山医院手外科中心组

基于这一思路,顾玉东在国际上首创“健侧颈7移位术”,在周密的准备下,经过10个小时的显微手术,顾玉东终于顺利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手术。第二天,顾玉东早早地来到病房,检查发现患者健侧上肢除两个指尖有些麻木外,活动自如。患者笑了,顾玉东也松了一口气。经过功能锻炼,患者恢复了运动功能。

这项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顾玉东的学生徐文东教授以及团队还发现,通过手术将健康侧的颈神经移至瘫痪侧的颈神经,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以此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在支配对侧健康上肢的同时也支配同侧的瘫痪上肢。这项成果刊登于顶尖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徐文东教授说,这正是基于老师顾玉东30多年前国际首创“颈7移植”的新拓展。

顾玉东的行医准则,这三句话他写了无数遍

带出一个“黄埔军校”,老院士还有医学梦

顾玉东的办公室里,各类获奖证书静静地诉说着这位长者的辉煌。但在他心里,他却不认为这些荣誉属于他。“病人成就了我们,医生的所有成绩,都是病人用鲜血、痛苦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既然如此,医生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我们的职责就是给病人解除痛苦啊。”

顾玉东作为科室主任,非常注重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华山医院手外科毕业的研究生和进修医生,现在已成为上海和兄弟省市各大三级甲等医院的主任或技术骨干,有的还担任了局级、校级、院级领导,华山医院手外科被医务界誉为“中国手外科医生的黄埔军校”。

手博物馆开张,顾玉东出席

上月,由顾玉东倡议发起的中国手博物馆落户江西南昌,他说自己做了40多年的梦,终于实现了。1980年初,他在瑞士参观完手博物馆后,一直梦想着在中国建立一座手博物馆,传播手的文化,弘扬手外科精神。如今,梦想成真,并不代表学术上的探索也终结了。他说,手外科还面临着一个难题:由于神经生长速度很慢,移植手术后,一条瘫痪的手臂要完全恢复知觉,大约需要两年时间,而到那时,手部的19块肌肉早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萎缩,病人再也不能做出精细灵巧的动作了。因此,恢复和重建手内部肌的功能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被称为手外科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年愈八十的顾玉东,既追求每个手术“零”失败,又追求学术上每个“零”的突破。他用手比划出一个“零”,这个动作所用的就是手内部肌功能。他说,“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而言,我们尚不能使他们重新获得一双功能健全的手。我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还没有做到这个‘零’,希望我的学生,希望一代一代后来人,为手内部肌而奋斗!”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