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河1950年12月生于山东临清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中学时代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68年4月中学毕业后,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步兵565团及北京警卫四师服役。他不怕艰苦,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班长、排长等职。1970年12月被选送至复旦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学习。任劳任怨、沉稳持重的高汝河很快得到领导、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承担了党小组长、治安保卫等诸多社会工作。
在复旦读书期间,高汝河作为一名从部队来的学生,坚持把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学校。学习上,他刻苦努力,成绩优秀;政治上,他对党有深厚的感情,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勇挑重担;生活上,他总是以春天般的温暖关心和帮助他人。同学们都说:高汝河是活在我们身边的雷锋!
大学毕业后,高汝河脱下军装,留校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为了上好课,他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常常备课到深夜,细心揣摩,精益求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科研论文和做俄语笔译,留下数十万字的译著、论文手稿等,已出版的有《勃列日涅夫言论集》(第九、十集)、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概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五、七卷)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俄语专业水平提高很快,先后被评为助教、讲师、副教授。
高汝河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历任学生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党总支副书记等职。他十分注重以自己的行动来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每年新生入学时,他总是主动嘘寒问暖,帮学生们打扫寝室、整理房间。蹬着黄鱼车为学生们搬运行李,忙得满头大汗。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让那些初次独自踏上求学之路的同学们感受到“复旦便是我们的家,老师便是我们的亲人”。
高汝河非常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同学的成长,采用各种方式向同学们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鼓励他们提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高汝河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下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他常常去学生寝室看看,找学生聊聊,了解他们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逢年过节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有一次,有30多位学生到他家包饺子吃,他还特地为回族学生另做了饺子馅。高汝河常说:“学校是个家,同学们在这里精神愉快了,生活顺心了,才能学习得更好。”真诚的爱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把高老师视作可亲的师长、可信赖的朋友,总愿意将心里的想法向高老师倾诉。
高汝河对学生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经常忘我工作。有一年放暑假前,他送一位生病的学生回湖北襄樊老家,来回都路过徐州。当时他的爱人在徐州工作,在爱人身边生活的儿子因头部摔伤缝了好几针,但他两过家门而不入。爱人责怪他,他满怀歉意地说:“学校快放假了,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放假后,我总会回来的。”还有一次,一位学生得急病,高汝河知道后,马上护送他去长海医院,不分昼夜地守在床前,直到学生的病情确诊并稳定后,才步履蹒跚地离开医院。刚到家,他却因剧烈的胃痛倒在了床上……多年来,高汝河全身心地扑在学生工作上,时时刻刻惦记着学生。—次,他因劳累过度引发了严重胃出血,被强制留院治疗。但在病床上,他仍想着分管的学生工作,忍着病痛给学生辅导员写信,交代需办的工作和需注意的问题。当学生辅导员来看望他时,他的第一句话便是询问那些工作是否处理好,是否还有什么其他问题……住院没几天就溜出医院返回学校,因为心里实在放不下学生。学生工作他一干就是12年,先后4次获得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等奖、一等奖,3次被评为校学生优秀政工干部,2次荣获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高汝河从小生活贫苦,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习惯,在工作中提倡勤俭节约。学生工作经费有限,在他的精打细算下,学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的舞台。工作上,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生活上却是低标准低要求。学校分房,获得多项先进称号的他可以得到高于普通标准的住房,却主动放弃了应得的待遇。
他淡泊名利,一心奉献,不讲索取。“不学鸟雀高枝叶,不图名扬华不实。愿做大众孺子牛,俯首为民永耕耘。”这是他日记中的一首小诗,是他做人的准则,更是他人生的写照。
1994年11月高汝河借调到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办事处任代表,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抢着干搬运货物等苦活、累活,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同时,他还惦记着系里的学生工作,在给外文系学工组的信中写道:“最近系里情况怎样?希望学工组诸位同行相互支持、共同配合,为系总支、为系学生工作多尽一些力……”
1995年2月27日晚10时许,高汝河下班回宿舍的路上,突然遭到持枪歹徒袭击,在这关键时刻,他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至死不交公司大门的钥匙,在与歹徒的搏斗中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故,不幸于28日23时牺牲,年仅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