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

《解放日报》:他的生命中,主角是种子

作者:彭德倩 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6月17日发布时间:2021-06-17

钟扬在西藏考察。资料照片

2017年9月25日,如果不是出差时在清晨赶赴机场途中发生车祸,53岁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即将与同事、学生一道,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

钟扬的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的,是许多人脑海中他爽朗大笑的黑红脸庞,是他16年间西藏行路50万公里,是他与团队在高原上收集到的4000万颗种子——我国生物学研究和基因资源的宝贵财富。

1361天后的今天,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生命科学学院大楼内的钟扬纪念室里,摆放着他生前使用过的背包、电脑、采样工具,破洞的牛仔裤,还有带着泥的鞋子,采集的种子和所著所译的书籍……这位扎根祖国大地的科学家仿佛还在身边,带来新的力量。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一生追梦,不曾稍停。1984年,钟扬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里的一个重头研究对象是猕猴桃。那时他知道了,如今名满世界的奇异果,其种子的母体,来自中国宜昌农村的20根无人关注的野生猕猴桃枝条。2000年,钟扬接受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家宽邀请,从武汉来到了上海,与同事们一起确定了生命科学学院将要突破的方向,其中之一是种质资源的研究。科学家们相信,种质资源几乎是所有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它可以被看作是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也是未来科技较量必争之地。而钟扬,将目光投向了西藏。

“西藏的植物资源从来没有进行过彻底盘点,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子资源库中,也没有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2001年,钟扬主动请缨来到这片土地,寻找青藏高原上生物进化的轨迹。然而,要盘点清楚这些生物“家底”却并非易事,仅收集种子样本一项,一年就至少要收集600个,而且每一个样本都要收集5000颗种子,不同的样本种群所在地相隔的直线距离还不能少于50公里。

从藏北到藏南,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在林芝、日喀则,在那曲、阿里,哪里有需要寻找的种子,哪里就有他带队的身影。在探寻西藏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他认识到,这里不仅需要植物学家,更需要教育发力。在这片土地上,收集种子的同时,传递力量,播种未来——16年间,他为西藏大学争取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位长江特聘教授,帮助西藏大学培养出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而今,这支“地方队”的研究力量已经开始参与国际竞争。

“世间有多少玲珑的花儿,但是只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中绽放……”许多学生、同事都记得钟扬写的一首小诗。这何尝不是他生命的写照,在斯人远去的岁月中,鼓舞着更多人,为祖国需要而奋斗,学习那高原的花朵,开在坚韧、苦寒而又伟大的地方。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