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烈士回家!复旦烈士纪念雕塑、纪念广场揭幕

作者:殷梦昊、王梓宁、王怡心摄影:成钊 视频:王玥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04-03

4月2日,是复旦校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复旦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在相辉堂东侧落成揭幕,“隆重恭迎烈士回家”。

“让我们的师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烈士的英魂伟业,感受到学校的红色基因。”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揭幕纪念仪式前与烈士家属代表座谈时动情地说。“在复旦116年的历史上,就是由于在座的亲人义无反顾、奋斗牺牲,才有了国家的今天,也才有了复旦的今天。让烈士回家,让烈士回母校,这是我们多年的心愿。要在校园里,给烈士一个场所,可以让师生寄托哀思、进行缅怀。”

红色基因,赓续百年。101年前,陈望道老校长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引领无数先驱走上革命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在116年复旦历史上,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2位,复旦也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还有很多烈士,根本无从查找他们的姓名、籍贯、家庭。清明将至,今天,让烈士们回家。

复旦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烈士家属代表,纪念广场捐赠方代表、复星国际高级副总裁、复旦大学校友李海峰,设计方代表、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淼等共同为烈士纪念雕塑揭幕。复旦大学党政领导、上海医学院领导,烈士子女及亲属代表,雕塑及广场设计方、捐赠方代表,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以及“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班望道班、新生骨干培训班、校史宣讲团等师生代表近200人出席本次活动。仪式由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主持。

一堂生动的党史现场课,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彰显力量

雕塑左侧花岗石上,镌刻着52位复旦英烈姓名;右侧花岗石,勾勒红岩烈士学生时代形象;中间金属造型部分高耸傲立,传递着复旦英烈的坚韧,象征着不屈的民族脊梁。

“英烈们的初心代代相传,赤诚如火。

大漠长风,孤岛礁堡,有边防战士捍卫边疆;河岸滩头,落水危急,有赤诚之士挺身而出;

疫情肆虐,病毒蔓延,有医护人员舍生忘死;脱贫攻坚,无烟之战,有扶贫干部前赴后继……”

烈士雕塑揭幕同时,复旦大学师生“党史故事我来讲,红色精神我来传”接力活动也同步开启。朗诵的既有教授郑召利、张义,也有望道班学生代表,费巩、王朴、胡其芬等烈士所在院系学生代表。师生们现场演绎一堂生动的情景、情境党史课。

焦扬:让烈士回家,讲好英烈故事,深挖红色资源,传承英烈精神

“在听取师生代表深情朗诵时,我们的灵魂被震撼,我们的热血在沸腾。我们深切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开拓前行的力量、勇气和智慧。今天的活动,也是学校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焦扬说。

“为了让烈士回家,学校党委常委会多次开会研究,审议每一幅设计稿、每一处细节,党委常委同志们用最崇高的敬意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一琢磨。我们精心选址、用心设计、悉心建设,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今日落成。”

焦扬代表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和到场的英烈家属致以崇高敬意,向对雕塑及广场落成做出重要贡献的复星公益基金会、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表示衷心感谢。

“忠魂千古,浩气长存。英烈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英勇献身,书写了气吞河山的壮丽史诗,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焦扬说。致敬英雄、缅怀烈士,就要学习他们捍卫真理、追求光明的崇高信念。致敬英雄、缅怀烈士,就要学习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致敬英雄、缅怀烈士,就要学习他们坚忍不拔、舍身忘我的高尚品格。

理想不灭,信念永恒。英烈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英雄远逝,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方能不负历史。

要讲好英烈故事,点亮理想灯塔。抓住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自觉做红色历史的研究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家园的守护者,推动全校上下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让复旦的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要深挖红色资源,筑牢信仰丰碑。复旦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教材。要结合“党旗领航·铸魂育人”项目实施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度化长效化,保护好、挖掘好、使用好复旦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融入干部师生培训,备好、讲好、学好英烈事迹这门震撼灵魂的“四史”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担当作为。

要传承英烈精神,汇聚磅礴力量。今天可以告慰英烈先辈的是,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复旦大学在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要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缅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好“十四五”开局、新百年起步,努力创造无愧于先烈的新业绩、新奇迹。

焦扬说,凛然英雄气,激荡天地间。回首来路,无数英烈用热血牺牲筑就了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脊梁,展望前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呼唤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新时代的英雄篇章将由新一代人接力续写。让我们在英烈精神、复旦精神的指引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着“震欧铄美声名满”的复旦梦,继续砥砺奋进!

深入历史、多维融合,创新打造红色育人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大学116年校史登记在册的烈士有52位,其中重庆红岩革命烈士10位,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为深入挖掘、整理并展示复旦大学革命烈士资源,为师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撑,弘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复旦大学决定在邯郸校区内设立地标性红色文化景观“烈士纪念雕塑及纪念广场”。

塑项目2019年正式启动,从设计到落成历时近两年。经过校内外专家多次论证,雕塑项目最终选址于相辉堂东侧、寒冰馆北侧广场,位于广场西侧入口。左侧花岗石以阴刻形式镌刻52位复旦英烈姓名,右侧花岗石勾勒红岩烈士学生时代形象,参考当年服饰,表现烈士青年时代的热血青春。中间金属造型部分高耸傲立,用以表达复旦英烈坚韧、伟岸,象征不屈的民族脊梁。

雕塑主体材质为花岗岩,烈士人物群像为铸铜材质,中间连接部分为不锈钢材质。灰色花岗石与黑色金属板材相结合,凸显雕塑更显庄重与沉稳。连接部分以现代装置艺术的材质、工艺,表达当代审美意识,凸显雕塑现代感。花岗岩阴刻革命先烈名字,显得庄重大气;金属材料铸造中间高耸造型,体现伟岸坚韧的力量感;右侧花岗石勾勒红岩烈士学生时代形象,生动地达到了塑形效果。

“目前,全国高校中这种有规模的纪念碑性建筑和红色纪念广场比较少见,这次较为超前。”作为雕塑及广场设计方负责人,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胡晓云表示,“以往的雕塑造型多使用单一材料,但这次我们使用了三种材料,是一种创新,营造出雕塑的现代感、几何性和力量感。”

此外,雕塑中的十几位人物形象并非对应具体某位烈士,而是泛指复旦烈士群体,涵盖不同性别、职业、角色。“但只要细看雕塑,大家可以看到历史原型人物的影子。”胡晓云说。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需要有穿透力的生动场景

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年1月,焦扬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需要理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还需要一种生动的场景,让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同生动的、有穿透力的场景结合起来,真正入脑入心、直击心灵。”

为此,把望道旧居打造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定位为“信仰之源”,将其打造成为真理传播的阵地、追溯信仰力量的场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情景党课、情景思政课在此创建,杨浦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在这里揭牌,杨浦区学生“星火传承”志愿者服务队在这里成立。从形式上到内涵上,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据了解,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的修缮展陈,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而今天的烈士雕塑、纪念广场的落成,也正是同样的用意。在学校最好的地方,让烈士回家,让师生们在学校,就感受到烈士的英魂伟业,感受到学校的红色基因。

雕塑设计理念强调雕塑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雕塑后方的烈士纪念广场以草坪为主体,定位为校内一处新的重要红色景观,草坪两边设长椅,布置音响、灯光、绿植,白天或夜晚都具有较好的休闲效果。草坪采用非观赏草,师生可以在此缅怀,在此休憩,在此学习。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斗

70年前的今天,是抗美援朝烈士俞恩炘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日子。他的儿子俞之城在复旦烈士纪念雕塑前,动情讲述了其父亲毅然举家支援东北建设,在抗美援朝中保障公路运输线畅通、在敌机轰炸中不幸牺牲的故事。

今年已86岁的俞之城腿脚不便,仍坚持到场。他说:“父亲的一生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在沈阳离别时他对母亲说的那句‘相信党组织,一切听组织安排’是他最后的遗言。70年过去了,他的话总还回荡在我耳边。听党的话,跟党走,我们要把能够为国家,为民族所想的思想,把红色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

除了俞恩炘烈士的家人,费巩烈士、姚名达烈士、何以文烈士、王水烈士、高汝河烈士、崔剑平烈士、吕俊烈士的家人参加了现场雕塑揭幕和纪念活动。今天,也是王水烈士的祭日。

“先烈英魂应当成为我们复旦精神的一部分。过去的先烈事迹,未必每一位校友和师生都足够了解,但烈士广场和雕塑的落成,以一种有形的方式将革命精神伫立在我们的心中。”郑召利说。

对新时代复旦人如何传承先烈精神,他表示:“复旦精神一以贯之,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这样的先烈精神。首先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就本领。其次不要忘记自己身上的红色基因,要立志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

诗词创作者、朗诵者、2018级国务学院本科生崔雨晴介绍:“诗歌主要介绍了王朴和胡其芬两位复旦先烈的故事,同时融合了当今时代英雄群像。英雄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不仅存在于战争时期,在保卫边疆,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所以我们在创作中进行了革命先烈事迹与现实英雄事迹的传承与融合。”

现场参加活动的学生党员、航空航天系硕士研究生卢楷表示,对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和无私精神印象深刻,深受感动。“没有前辈们的付出,没有我们如今在和平年代的拥有的一切。”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