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从不把学术研究作为谋求名利的敲门砖”,这位新闻学界泰斗让人怀念敬佩

作者:周丹旎、殷梦昊、罗思思、金雨丰摄影: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2020年11月5日发布时间:2020-11-08

“学术就是他唯一和全部的生活方式。”

“父亲把学生和学术看得很重,却把荣誉看得很轻。他治学严谨,极其注重史料的收集,秉持‘言必有据’的原则。每找到一份重要学术资料,父亲都会高兴半天,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候。”日前,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纪念宁树藩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宁树藩先生的女儿宁晨云回忆道。

宁树藩先生1920年生于安徽青阳书香门第,1949年11月来到复旦大学。他终身潜心治学、教书育人,在新闻教育战线耕耘60余载,是我国新闻学界的泰斗、中国新闻学史论研究的开拓者,入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从宁老的治学之道和高尚师德中汲取力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她指出,宁树藩先生的一生,是严谨治学、纯粹向学的一生,是求新不止、求索不倦的一生,是乐为人梯、教泽绵长的一生。他的学识与风范、人品和功业,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颂敬仰、继承发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宁老的学术思想,学习弘扬他的崇高精神,从宁老的治学之道和高尚师德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学校事业、推动新闻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他一生投身科研,不为名利,从不把学术研究作为谋求名利的敲门砖。”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市社联原主席、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曾师从宁树藩先生。他追忆恩师说,宁先生挂在嘴上最多的是“规律”二字,他心无旁骛地投身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为了揭示规律,宁树藩赞成将中外新闻史进行比较,他认为规律不分国界,但是各国有各国的特性,所以应将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不赞成为研究而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表示,宁树藩先生视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如生命,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和精神财富,纪念这位中国新闻史大师,就是要把这笔精神财富继续传承下去,让宁老师的精神在新闻学院90多年的院史中发扬光大,让一代又一代的复旦新闻人接力前行,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征程中开创新局面。

“学术就是他唯一和全部的生活方式”

座谈会上,宁树藩先生的女儿、后辈、学生们回忆起关于先生的点点滴滴。

宁晨云说,父亲是个亲切随和的人。“在父亲眼里,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他是典型的知足常乐。即使年事已高,却仍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懈怠,以至于家政阿姨总说,宁老师怎么这么卖力啦,就像人家考大学一样!正是凭借这份钻研精神,父亲晚年仍笔耕不辍,作出了《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等重要学术成就。”

宁树藩先生与学生在一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还记得,师从宁先生的博士三年间,在先生居住的政肃路第七宿舍老旧的公寓客厅中度过了难忘时光。“一杯来自先生家乡安徽青阳的清茶,几页旧书刊,几位大学问家,高谈阔论,哲学、历史、时局、文化,无所不包。宁先生好客、谦虚,时常会在先生们的交流中转过头来问问我们这些晚辈后学的意见。偶尔,先生也会讲起书斋里清雅的趣闻,爽朗地哈哈大笑。”陆晔感慨,从宁先生的言传身教,她终于懂得了一个人的学术可以完完全全地构成他的生命,“学术就是他唯一和全部的生活方式”。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看来,宁先生跟大多数人做学问最大的不同,就是充满爱与激情。“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新闻学的春天到来了,但宁老师本人却步入晚年。不过他还是像年轻人一样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和解决新问题,也迎来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当时宁老师年事已高,但他语速比我还快,他在学术上依然保持着深入思考的习惯,思维敏捷。他热衷于和年轻人聊天,对学术的激情大大弥合了与年轻人之间因年龄而可能产生的代沟,一探讨起学术来,他完全不像个高龄老人。”

据悉,宁树藩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是复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先后主持本次座谈会。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