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上医抗战迁渝80周年、分迁筹建重医65周年。为铭记两度迁渝奋斗史,传承弘扬“西迁精神”,8月7日至8日,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一行赴重庆,与重庆医科大学共同举行“西迁精神”座谈会暨共建“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并看望西迁老专家老校友及瞻仰抗战办学旧址。
举行“西迁精神”座谈会暨共建“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8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西迁精神”座谈会暨共建“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重庆医科大学举行。两校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上医抗战迁渝80周年和分迁筹建重医65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前辈的奋斗历程,共话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以及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杨竹和西迁老专家代表,上医重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师生代表,上海市文联戏剧家协会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1940年,在抗战的烽火中,国立上海医学院辗转来到重庆歌乐山下的龙洞湾办学,六年时间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被誉为“大后方医事中心”。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400余名教职工和医务工作者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溯江而上,创建了重庆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儿童医院,为大西南的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书写了壮美篇章。两度西迁,成为上医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上世纪50年代上医西迁老专家代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原肺科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王福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原主任邵大保深情回忆了西迁的峥嵘岁月,讲述了他们扎根重庆、建设重医的奋斗经历。
吴凡代表上医向王福荣和邵大保赠送了反映老上医校园风貌的纪念品,杨竹向两位老专家献上鲜花。王福荣即将迎来90岁大寿,会上大家为王老送上生日蛋糕,齐唱生日歌,祝福西迁老前辈健康长寿、幸福美满。
袁正宏在讲话中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体师生向西迁老专家们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两度西迁,是上医历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上医 “为人群服务”精神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忠贞爱国、服务人群、开拓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从西迁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传承弘扬“西迁精神”。要坚持听党指挥、爱国奋斗,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更大作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更大作为;要遵循“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人民健康方面有更大作为;要深化医教协同,在加快推进一流医科建设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上有更大作为。
黄爱龙在讲话中指出,上医、重医有着同气连枝、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重庆医科大学将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加快推进西迁历史的抢救性整理研究工作,讲好西迁故事,宣传西迁典型,推出一批文化成果,进一步丰富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的资源和内涵,将“西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让爱国奋斗、忠诚担当成为新一代上医和重医师生的行动自觉,让国家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植于心、融汇于行,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吴超民和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博士生、住院医师马帅,重庆医科大学2017级儿科学博士生敬凤川作为师生代表发言。
经上医和重医双方商议决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将共建“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将以“传承‘西迁’红色基因,激发爱国奋斗热情,培育涵养医者仁心”为宗旨,促进两校师生广泛交流、携手并进,深入推动西迁口述史研究,整理出版西迁系列档案资料和相关书籍,推出反映上医西迁、筹建重医历史的话剧,推动两校校史书籍编写和校史馆共建等,并面向重医建校70周年和复旦上医创建100周年,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在医科领域全国领先的师生爱国荣校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座谈会后,与会师生一起向位于重医校园内的“开拓者赋”碑和钱惪教授塑像敬献了花篮并三鞠躬,向上医西迁创建重医已故去的老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
看望西迁老专家老校友,瞻仰抗战办学旧址
8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在重庆看望西迁老专家老校友代表,并瞻仰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北碚旧址和上医歌乐山办学旧址。
当天上午,袁正宏和吴凡分别前往看望了西迁老专家老校友代表黄宗干、陈曼丽夫妇和钱韵兰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杨竹、重医附一院副院长吕富荣、基础医学院院长余华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华等陪同。
黄宗干教授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曾在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工作,1958年赴渝创建了重医附一院血液科,至今92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周门诊;夫人陈曼丽曾于1950年参加上海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后在华山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958年主动报名参加援建重医的队伍。钱韵兰教授曾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任教,1957年参加创建重医的工作,长期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看到母校来的领导和师生代表,听到熟悉的上海方言,老专家老校友们十分高兴。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们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及当年西迁的点点滴滴,仍如数家珍。院领导代表母校师生向老专家老校友们当年放弃上海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积极投身支援大西南建设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汇报了近年来复旦上医的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绩,详细询问了老专家老校友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院领导向老专家老校友们赠送了绘有老上医标志性建筑东一号楼图案的屏风摆件,并祝愿他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随后,袁正宏一行来到歌乐山龙洞湾,实地考察了国立上海医学院抗战时期办学旧址,重温80年前上医首次西迁重庆的峥嵘岁月,察看当年的校舍遗迹。
近年来,复旦上医、重医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有关部门围绕上医抗战西迁历史和校舍遗迹开展了抢救性整理研究,发掘了一批珍贵史料。政协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文史专委会委员廖庆渝和两校有关人员结合相关史料进行了讲解。袁正宏一行比照着当年的校园建设图和老照片,沿着山路前行,仔细察看原来的校门位置和教室、实验室、宿舍、附属中央医院等遗迹。大家在歌乐山办学旧址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感悟上医先贤在抗战烽火中历经艰险、办学不辍、为国家医学教育事业保留火种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当年包括上医等在内的集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于一体的“大后方医事中心”的成就与辉煌。大家共同期盼歌乐山办学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抗战医学教育的历史活起来。
下午,在北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绪容等陪同下,院领导和师生代表一行瞻仰了位于嘉陵江畔的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北碚旧址。2018年,复旦大学在重庆北碚举行了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设立旧址为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家来到老校门和登辉堂前驻足停留,追寻抗战烽火中复旦师生同心一德、爱国进步、团结牺牲、弦歌不辍的足迹,步入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纪念馆,通过讲解、图片、文字、实物等深切感悟北碚办学历史的艰辛和复旦人的精神传统。
今年是复旦大学原教务长孙寒冰教授罹难80周年。袁正宏、江绪容分别代表复旦上医师生和北碚区委区政府向孙寒冰教授墓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孙寒冰教授及复旦英灵们鞠躬致敬,深切缅怀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
当天上午,徐军还与结束在重庆石柱县人民医院义诊和医疗服务的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一起,来到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旧址,凭吊重庆解放前夕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复旦英烈,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希望今后更多的师生能有机会来这里追寻前辈们奋斗的足迹,感悟当地的发展变化。”袁正宏表示,抗战迁渝和西迁筹建重医是复旦、上医校史上的光辉一页,其中折射出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此行既是“寻根”之行,也是一次精神洗礼。今后,复旦上医将通过和重医共建“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进一步深化与重庆有关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西迁校史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