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复旦大学建校115周年,5月27日,复旦大学第54届科学报告会以线下提前录制、线上视频直播的形式举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冯建峰、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吴心伯、大数据学院教授吴力波分别作为学科代表,先后发表主题演讲,解析各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
张文宏:面向“不确定”,适应“新常态”
围绕“不确定疫情下的防控决策”,张文宏重点介绍了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效果:中国的疫情防控不仅仅是动员医务工作者,还有对社区工作者的发动,对民众的科普,以及海外人员的介入。“事实上,在这次战疫当中,中国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防疫专家。”而中国所采取的饱和式诊断、饱和式追踪、饱和式收入院,以及集中优势医学资源多学科协同作战,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张文宏提到,面对着汹涌而来的疫情,“80后”“90后”年轻人冲在第一线,独当一面。“其实前浪、后浪都是一个浪,大家都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疫情是不确定的,将来延续的时间,冬天会不会再来一波更强的,现在一切都在未知之中。而我们可以相信的是,中国在第一阶段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第二阶段的全球性疫情当中,我们有能力使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在张文宏看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把复工、复产、复市做得更加好,就是一种“新常态”。
冯建峰: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开发要从类脑研究中来
“复旦大学对于脑与类脑的研究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我们一直想做ABC大脑,A就是人工脑,B就是生物脑,人脑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脑,所以我们不只研究单个脑,还研究群体的脑。我们一直坚信,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开发要从类脑研究中来。”冯建峰围绕“基于多尺度数据的生物脑和人工脑”介绍了团队开展的重点工作。
冯剑峰团队在把人工智能方法应用到步态识别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通过你走路的样子,能够识别出来你到底是谁。模仿利用左右半脑的架构,团队的工作在当时的步态识别方面达到了世界第一,做到95%的精度。”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冯建峰
冯剑峰说,团队近年来还在探索把整个大脑模拟出来,实现数字脑和生物脑的同化。“人工脑要完全复制人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它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基于类脑研究的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代。”
吴心伯:斗争不可避免,关键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聚焦“疫情冲击下中美关系的走向”,吴心伯首先分析了新冠疫情肺炎爆发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到“甩锅中国”,从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到攻击中国要谋求国际领导权,“在疫情对全世界都造成冲击的背景下,美国没有去考虑怎么样跟中国进行合作,来应对这样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而是在继续推进跟中国的战略竞争。”吴心伯认为,今后半年,中美关系将处在建交以来从未有过的严峻时刻:两国关系气氛严重恶化,战略竞争强化,美国总统大选会进一步加剧其对华攻击。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吴心伯
中美关系的重启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今后六个月两国之间的较量。吴心伯建议,要让美国充分领教了中方的意志、决心、实力和战略运筹能力,才能让中美关系的重启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更符合中国外交今后长远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吴力波:不确定性随时相伴,可持续转型势在必行
新冠疫情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停摆、能源消费急剧下降,由此带来全球环境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这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意外福利”。在此基础上,吴力波分析了健康危机与环境危机的交互。她指出,在经济复苏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警惕环境污染的反弹,因为这会带来新冠疫情效应的加剧,增加复苏的总体社会成本。“无论是从应对新冠疫情,还是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来看,全球都要进行有效的可持续转型。”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教授吴力波
在解析了疫情防控与全球气候行动在成本收益、应对机制的异同之后,吴力波建议,在全球气候行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之下,要加强国家间的协调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更广泛的合作机制,降低外部性。
吴力波表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所采取的努力,所建立的全球性碳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的引领会给很多发展中国家更好的借鉴,推动全球进入到下一轮可持续转型的通道当中去。”
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每年都会邀请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与师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这一学术传统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应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
从2009年开始,复旦大学决定进一步发扬校庆科学报告会优良的做法,在5月下旬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文化周的活动,弘扬复旦学术传统与文化传承,彰显复旦学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的志向和情怀,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学术、服务社会的热情。据悉,今年校庆期间,复旦大学各院系将举行百余场科学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