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展现复旦师者风貌,传承复旦学人精神,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团工委、研究生会于5月26日举办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相辉讲堂”专场讲座,邀请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哲学学院教授丁耘、基础医学院教授姜世勃、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高卫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等五位不同学科领域的第九届“研究生心目中好导师”候选人,以“复旦学脉与师道传承”为主题,分享学术科研历程和育人实践心得。
在以“中国人口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中,彭希哲聚焦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中国生育、迁移、家庭等人口要素的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中国城镇化、老龄化等形成的机遇与挑战,探讨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我国劳动力供求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分享了从事人口和社会发展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体会。
从校史出发,丁耘对复旦传统、学脉和师德师道做了深入解读。他解析了复旦的学术传统、爱国传统,以及理性低调、和而不同、视野开阔等特质,并指出,教师应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培养后起之秀是我的职责所在。”姜世勃讲述了团队成员们为抗击疫情而开展科研攻关的故事。疫情期间,他带领实验室团队开展研制抗病毒药物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完成了多项新冠攻关课题研究,申请了多项抗新冠药物候选的中国与国际专利。
以“探索连接数学与应用的桥梁”为题,高卫国探讨了学生教育与兴趣引导的相关问题。他表示,教师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路,还应鼓励学生关注应用领域新的热点问题,主动学习应用领域知识,做好交叉研究。“做有专长的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超越,确定目标,持之以恒,保持自信,面向前沿,把握时代机遇。”
马臻则带来了“关于读研和职业发展的干货”。他建议同学们在读研过程中提前做好规划,多和导师沟通,善于抓住学习中的“主要矛盾”,不要纠结;在职业发展方面,要多注重平日积累和规划,从行动中挖掘出更高的意义,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自2004年起,“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至今已开展九届,评选出近百名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怀、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导师,表彰了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工作典型,在校园内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激励广大导师更深入地参与到研究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去,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在每届“好导师”评选活动中,邀请好导师候选人开展“相辉讲堂”讲座,分享学术历程和育人心得,展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治学和育人理念,彰显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