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一个漫长的冷冬,伴随祖国河山的复苏,复旦人一起迎来烂漫的春光。”
511名白衣战士驰援武汉,2家附属医院成为上海定点救治医院,11家附属医院设立发热门诊;20余支科研攻坚团队,启动3批50余项应急性和原创性攻关项目;各学科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资政启民,提交政策建议近300份;师生校友捐资捐物近2500万元……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复旦大学第一时间投入战斗。驰援武汉的勇敢无畏、守卫上海的作为担当、科技报国的情怀笃志、携手世界的仁心大爱,皆被镌刻进复旦抗疫纪录片《待到卿云烂漫时——复旦抗疫纪实》中。
该片将于5月27日晚21时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播出。当天下午,该片预告片也将亮相“云聚复旦 共沐光华”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大联播。
救护车警灯闪烁、警笛响起,镜头从国际国内疫情形势新闻,切换至复旦大学援鄂医疗队的前线实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领队朱畴文,向病床上的患者高举两个大拇指;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马昕,疾步迈入刚刚收治患者的武昌方舱医院;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上海首位“逆行者”、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穿梭于病房、病床间救治患者;伴随着仪器规律的“滴滴”声,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感叹:“抢救一个病人太不容易了。只有ECMO脱机,才是胜利。”
除援鄂实录外,立足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守护平安校园行动,也是纪录片的焦点内容。例行专家集体查房,摸索新冠肺炎治疗方法,坚守岗位陪伴患儿,火线入党映照初心,主动请缨开展志愿服务,线上授课保持优良学风,设立基金支援前线抗疫,全校演练应对未知挑战……医护、师生、校友,角色不同的复旦人,人人都是抗疫战士。
复旦师生科技报国、科普启民、支援全球抗疫、构建共同防线的努力,也经由纪录片中的一言一语、一帧一画,生动地体现出来:基础医学院投身病毒科研攻关,公共卫生学院研判疫情发展趋势,院士集体发声向市民倡导,疾控女侠和硬核“张爸”妙语连珠向社会科普,抗疫经验译为多种语言、借由国际连线与世界共享……
为了更好地保留复旦人抗疫的珍贵影像资料,向全社会和师生校友传递震撼与感动,激发抗疫精神,复旦大学启动复旦抗疫纪录片项目。三月初诞生想法、中旬定好框架,一边拍摄、采访,一边二次挖掘故事、填充文案,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主创团队在不断挖掘复旦抗疫故事的过程中对复旦精神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一直有个概念,但没有把它和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直到这次新冠肺炎爆发,看着复旦人交出的一份又一份答卷,我才发现这种精神,其实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纪录片的制片人胡茜表示。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的王玥和医学宣传部的张欣驰参与了此次复旦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全过程,也参与了此次纪录片的摄制。王玥还记得,拍摄在线教学部分那天,她与摄制组成员站在教室后门边,看着上海数学中心、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沈维孝录制板书视频。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沈维孝一边讲一边写,每录制一段,都要回放好几次,确认录制清晰、讲解准确。
“平时可能不会有特别的感觉,但等到教室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学生,老师还坚守在讲台上、黑板前,以他的方式去授课,就让人很有感触,真是特别敬业。”王玥说。
“在前几个月的工作中,我编发过很多钟鸣医生的报道,也采访过他,觉得他是非常专业和硬核的。”张欣驰说。“但在采访现场,当我看到钟老师回忆援鄂经历时落下泪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英雄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背负了很多、克服了很多,才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援鄂、护沪、守校、科研,岗位、职责不同的复旦人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让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待到卿云烂漫时”,诗意的标题寄予“战必胜”的期望。“迎来115周年校庆的复旦大学,此刻满目葱郁、卿云烂漫、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