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最早“逆行者”钟鸣:心怀希望 一切都会好起来

作者:郜阳摄影: 视频: 来源:新民晚报发布时间:2020-02-07

他是上海医学专家里,第一个驰援武汉的。

小年夜那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接到了国家卫健委指令,前往武汉参与抢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他立刻取消了澳大利亚家庭之行,义无反顾地动身前往武汉。从接到任务到出发,只有一个小时。行前,女儿跟爸爸深深一抱:“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次日,刚刚抵达前线的钟鸣顾不上舟车劳顿,火速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开展工作。已被大家所熟知的金银潭医院是武汉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也是此次疫情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医院。

经验不奏效 最初无以应对

钟鸣到的前两天,武汉金银潭医院将其重症医学科楼下两层的普通病房改成临时ICU。钟鸣被安排的,就是其中一层,也是危重病人最多的主战场。钟鸣告诉记者,第一感觉就是形势很严峻,工作的压力和挑战都非常大。他发现此次肺炎危重病人和以前接触到的危重病人有很大的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有些早期并不是很凶险,但是后期突然加速,病人进入一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我们刚开始有些无以应对,过去积累的经验和一些治疗方法都不能奏效。”

在钟鸣接手治疗的前几天,护理力量的不足也是一大挑战。早期的力量来自武汉当地的护理队伍,他们已经高强度工作了近一个月,很多人都出现了疲倦感。“刚开始时候,我们没有ICU的专业护士,工作受到了不少限制。ICU护士要有很高的专业性,必须非常熟悉那些重症设备,也要对病人病情变化有很高的职业敏感,才能和医生配合默契。”钟鸣回忆。好在全国支援的队伍陆续到来,在ICU护士的帮带下,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出发那天我走得很急,只是简单带了些生活用品。”钟鸣说,“不过医院非常体贴,为我备好了许多可能用到的医药和生活用品,现在装备很充足,信心十足。”

为了让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够适应疫情,医院也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团队已经能高效开展工作,大家的信心也都得到了提升。

ECMO战“疫” 可惜并不“万能”

在此次疫情铺天盖地的新闻中,一则“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新型肺炎患者”的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让ECMO走进了大家的视线。钟鸣介绍,ECMO,也就是体外膜肺氧合,是重症医学里最复杂的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可用于呼吸支持和心脏支持,临床上用于挽救极危重的心肺衰竭病例。

钟鸣向记者讲起4年前曾经用ECMO治愈的一位病例,当时,36岁的陈先生连续一周发热不退,并伴有咳嗽、咳痰,被一家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治疗过程中,他的病情急转直下。最可怕的是,虽然呼吸机的参数已经调至纯氧、高压力,达到极限,但仍然持续出现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如以传统治疗方法,预期死亡可能性接近100%。关键时刻,钟鸣接到了会诊邀请。“当时我判断,如果没有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治疗,患者预计将在24小时内死亡。于是决定立即将其转至中山医院行ECMO 治疗。”钟鸣回忆,“在体外‘人工肺’的帮助下,病人的呼吸情况得到稳定,生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经过2周的ECMO 治疗和4周的呼吸机辅助,他最终痊愈出院了。”

那这次在武汉一线,ECMO又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吗?

钟鸣介绍,金银潭医院目前的ECMO设备还是比较多的,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话锋一转,他告诉记者,如果病人只是单纯的呼吸衰竭、肺功能衰竭或是心功能衰竭,ECMO能起到很好的心肺支持作用。但这次部分病人已经进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此时,恐怕光靠ECMO也并不能改变最终的结局了。”

满负荷13天 强度远超平时

在钟鸣负责的病区,有一位病人之前的状态还算稳定,见到他时一直说自己想活下去。“但病人的情况突然恶化,从清醒得能和医生沟通交流,到病人去世,只有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钟鸣的语气一下子低沉了,“看着鲜活的生命在我眼前逝去,我当时非常难受。”

从大年夜正式工作到今天,钟鸣已经满负荷“运转”13天了,经过近两周的团队磨合,病区的死亡数有了明显减少,出院的病人也多了起来。在他看来,医护人员对疾病有了一定认识和经验,不同的治疗团队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法;此外,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大量硬件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治愈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我们最高兴的是,病人转去普通病房没有再转回来,这就意味着他最终能出院了。”钟鸣说。

这两天,确诊的病人在逐渐增多,钟鸣的工作状态一如既往的忙碌。他告诉记者,医生的白班是从早晨7时50分到晚上5时,护士平均每个人要在病房里坚持六七个小时。“我们有时候要把八九十公斤的病人翻身,病人身上有很多管子,就需要把他腾空翻起再放下。”在ICU病房里,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厚厚的防护装备既能保证医护人员避免感染,却也增加了工作强度和难度。“在上ECMO的时候,我们平时只戴一层手套,但现在要戴三层甚至四层,手就像肿了一般在操作,难度可想而知。”钟鸣说,“ICU的工作对体力和精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金银潭的工作远远超出了我们平时工作的强度。”

给病人希望,是我们的价值

“作为医者,新春佳节没法和家人一起过,选择奔赴前线,家人支持吗?”听到记者的提问,钟鸣顿了一下,他说在小年夜动身去武汉,还是觉得有些愧对家人,特别是妻子和女儿。“之前我去美国做博士后,有两个春节都没和家人过。去年刚回来,这次又没有和家人过春节。”钟鸣非常感激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也把家人视作精神动力。尽管工作疲惫,可一有时间,钟鸣就会和家里人联系。“他们还是很担心我的。我告诉他们,自己会做好防护,也一定会安全归来。”

“给苦难的人带来希望,我想这就是医务人员的价值所在。”这是钟鸣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这句话用在当下的武汉,再贴切不过了。他说医护人员只有来到前线,才知道这场疫情给武汉百姓带来了多少痛苦,而他们的价值就是给病人带来希望,“有了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

3日晚,三所“方舱医院”在武汉开建,将以收治轻症患者为主。在钟鸣看来,集中收治对疫情防控而言能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避免了这些病人在社会中继续作为传播的途径;另一方面,“方舱医院”同样配备了非常专业的医疗人员,使得轻症病人能在专业环境中得到专业的救治。“我注意到,在金银潭医院对面就是武汉客厅,那儿也是‘方舱医院’之一。目前这些‘方舱医院’的选址都是很科学的,旁边都有作为危重症救治的大医院。轻症的病人一旦病情恶化,能非常便捷地转到附近收治重症的医院。”

钟鸣说,尽管相对初来乍到时,对疾病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来推进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疗,“比如我们这里的重症病人,也有一度好转然后迅速恶化的。”

“爸爸离开家已经十多天了,我非常想他。但是他在做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也很支持他!爸爸加油!中国加油!”相隔近千公里外的上海,懂事的女儿隔空送来祝福。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卢晓璐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