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作者:冯嘉元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19-12-04

什么是优雅?网络上曾出现过关于“优雅”的热议,“优雅”一词的意思相当含混,“优雅”的社会含义也变得多元化,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有所侧重。在这里,我从探求如何助力高龄老人优雅地老去这个视角,用21个字,即“会感受生命之美,能积极改变自己,懂得为生命赋能。”来概括,把这三方面的融合状态看作是我们要探讨的“优雅”。

到了耄耋、鲐背之年,有了“从心所欲”的闲适,按理说会更加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更自然地感受生命之美。但为什么有部分老者届时却出现意义感丧失的状况?在同高龄老人的闲聊中,我进一步受到启发,如有的老年朋友,除自身面临的“实存风险”外,心中还有“被建构起来的风险”,总有些杯弓蛇影的心理阴影。其实,用哲学思维中最简单的思维方法——计算概率就有助于消除心理阴影。感受生命之美,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能通过多看、多听、多体验(老年人可以积极参与体验性学习,我目前正在关注车联网,力求尽早体验基于5G网络的辅助驾驶。)得到提升的,它属于“晶体智力”,不会因年岁增长而减弱。年届耄耋、鲐背乃至期颐,的确离生命终点更近了,但我们对生命的占有越是短暂,就越应该热爱它,在未死之前,努力更充分地去感受生命之美。在我曾经住过的病区里,老人们大多关心时事政治,天天都早早等着报纸送来,99岁的钟大姐认真研读解放日报的神态,让人深深地共情。人生苦短,光阴易逝,大家感到,认真想想自已该如何与自身时代相处,主动跟未来更多地接轨,就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内在生命的美,这是优雅地老去的核心要义。

老年,在我看来并不只是一个年龄概念,它跟随生命进程,不断地被发现着、唤醒着。衰老不等于衰弱,精力不济并不一定就会暮气逼人,大脑萎缩并不意味着思维迟钝。只要生活还处于进行时态,轨迹就可以不断改写,关键是看有没有积极改变自己的意识。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有惰性的。但这正是“衰老与优雅并行”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不能只是“心向往之”,而不去效法实践。回首自己由古稀驼背到耄耋挺起过程的教训和经验,我感到人至高龄仍需自我“找茬”,要常常反观自照,常态化推进自我反思。高龄老者,当然要考虑现实的限制条件,懂得自我设限,同时也要鼓起直面现实的勇气,做出必要的调适。进入高龄,是走到了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些老人觉得,从此就是走单一的下坡路了,出现了缺少方向感的状况。我想,借用当前流行词来说,我们无论多老,每个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燃点”。我体会,余寿再短暂,也应定出目标,目标就是方向。有了方向,就可以使“最后一段路”成为一个新的自我扬弃的主体性过程。尽管我订的余寿规划未必都能兑现,但“积极改变自己”是我一直在做的,我会努力去拥抱变化、实践变化、享受变化,实现“现实的我对我的现实的超越”。 

老年人处于爬坡过坎的时期,要优雅地老去,离不开向前的动力。可以说,越是年老,越要有动力支撑。岁月漫漫,老年人还有要走的路,如何才能保有经久不衰的前行动力?这就需要给自已的生命赋能。习近平总书记说:“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这是根本性地给生命赋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我们“安心立命”之本。老年是人生最难的时期,身心会出现许多新状况。我在和同龄人们讨论如何摈弃惯性思维和固化观念,改变对“老去”抱有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想象时,共同体会到:高龄老人尤需提升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哲学的反思。因为哲学是推动你去思考的,哲学给人们一个更高的视角。“当生命还由自己做主时”,要抓紧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我非常赞同一位同事的话:“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而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我还体会到,要清除赋能“梗阻”。我有这样的经历,在刚到耄耋之年时,我为自已设计了一套维持和改善机体部分功能的动作组合,但却做做停停,并有放弃的念头,后来意识到是“梗阻”了。这当口,最要不得的是任性。这时,心中的远方会启迪我们的思考,这远方,不是一个地方,那是一种想象、一束阳光。而我的状况表明,为生命赋能的事,只要能坚持半年,就有望形成牢固的习惯。每位老人都能这样,因为我们都期盼优雅地老去。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我们“会感受生命之美,能积极改变自己,懂得为生命赋能。”就能各自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一起优雅地、从容地慢慢老去!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