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作者:钟萱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4-06-16

新闻中心讯 6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普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上海普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病学组、中华胃肠外科、中国实用外科、中国癌症,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和中国临床杂志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里,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以及国内著名专家就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MDT)治疗经验、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微创外科的最新进展、结直肠癌及转移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尤其对于近来热点领域如: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及肝转移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规范”、“微创”、“合作”是本次会议的关键词。

一、规范: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于201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结直肠癌手术的规范化工作,借助“讲坛”的形式,希望使结肠癌的全系膜切除

(CME)、直肠癌的TME手术、直肠癌的ELAPE手术等经典的术式在各级医院的各级医师中得到规范化的推广。

CME并血管高位结扎可作为最佳的肿瘤学清扫技术。它强调对手术医生在手术观念和技术上的进一步强化,使结肠癌手术标准化。经过CME培训的医生所实施的手术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肿瘤学标本。

本次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聚焦“规范化”这一关键词,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为上海的外科医生传经送宝,希望提高上海各级外科医生的结直肠癌手术水平,造福上海的广大人民。

二、微创:作为现代外科发展的主旋律,微创概念再次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主角,而“3D”这一新兴的概念跃入视角。机器人和“3D腹腔镜”作为两种主要的“3D”手术设备首次在同一大会上亮相,国内的专家同台交流,对于提高我国的微创外科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大会采用的“3D”转播形式,每位参会代表都佩戴了专门的眼镜,学习最新的手术技术和方法,真正体会到了“3D”手术的精细、准确和清晰,领略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技艺,对于提高对于手术的理解起到了飞跃的作用。

据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胃肠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外科和普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介绍,3D技术的应用能为医生提供更立体、详尽的解剖,从而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并对远程会诊带来便利。3D腹腔镜技术即是在普通腹腔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3D高清腹腔镜系统,腹腔镜传输的画面由两个摄像头合成立体效果,医师必须佩戴3D眼镜进行手术操作。“在3D视觉下的手术操作,既保留了传统腹腔镜手术精细、微创的特点,又兼得高清立体视野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三、合作:结直肠癌这一疾病的诊治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成为了各个医院诊治的“金标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专业组是国内最早开展MDT诊疗工作的单位,每周四下午开设的结直肠癌MDT门诊每年为超过300例复杂的结直肠癌病例提供了优化的治疗方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

近20年来肿瘤临床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只有近45%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化疗仅占5%,手术与放疗则为40%,1/2以上恶性肿瘤难以治愈,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单一学科为主的治疗脱离了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将肿瘤这一系统化疾病简单化使其治疗尚停留在对单一疾病认识上。事实上,医学专科呈现出高度细化的趋势,然而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由此牵涉到多个科室。尤其对于肿瘤患者,现阶段对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等,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往往病人需要的治疗,并不是某一个单学科能够达到的。因此,综合各个学科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多学科团队诊疗的模式就应远而生。

此次大会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MDT团队做了精彩的展示,普外科、肝外科、肝内科、介入科、消化科、化疗科等超过15个专业的专家为一个病例各抒己见,最终获得了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这只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MDT团队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而这个患者也是千千万万获益的患者中的普通一员。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