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抗原交叉提呈增强策略主要聚焦于组织和细胞层面的递送,而对于亚细胞层面的精准靶向和调控极少研究。在传统的以外源蛋白作为免疫原的疫苗中,进入人体的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后,需要先逃出溶酶体,进入细胞质,然后被转运至内质网进行加工处理,进而经MHC-I分子展示在细胞表面提醒免疫系统。在上述过程中,有多少抗原可以顺利到达内质网?到达内质网的抗原蛋白数量是否是抗原交叉提呈的限速步骤?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晰。开发一种低免疫原性的高效内质网靶向分子,以精准调控抗原在细胞质中的递送路径,进而提升抗原交叉提呈效率,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需求和热点之一。北京时间2025年3月27日0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研究员团队、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曾颖玥副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STING agonist-based ER targeting molecules boost antigen cross-presen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基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激动剂的高亲和力内质网靶向分子(SABER
    2025-03-27 08:27544
  • ​作为生命活动的核心元素,RNA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与动态性特征,直接调控着基因表达、病毒复制等关键生物过程,然而RNA结构研究长期存在技术瓶颈成为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3月14日,复旦大学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以“Cryo-EM reveals mechanismsof natural RNA multivalency”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作为复旦AI4S(AI for Science)的又一硕果,该研究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技术与冷冻电镜技术相结合,为RNA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不仅显著提升RNA结构解析的效率,更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2025-03-14 19:301191
  • 年初复旦CNS成果集中涌现之后,复旦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下文简称AI4S),即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再出重磅成果。就在3月3日晚上8点,全球首批第4例、通过脑脊接口让瘫痪者重新行走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下文简称:华山医院)成功实施。让瘫痪者再次站立和行走。这一跨越“不可能”的奇迹,源自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仅需4小时同步植入电极,术后24小时,人工智能辅助下患者即可恢复腿部运动。今年1月-2月,该团队已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文简称:中山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批3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在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迈步行走,标志着脊髓损伤治疗迈入“神经功能重建”新纪元。瘫痪两年后,34岁的小林(化名)在术后第14天,依靠自身运动意图,行走超过5米。“放在以前,这事我想都不敢想。”曾被宣判“永远站不起来”的小林说。2月27日,小林从老家广东如期来到中山医院第一次术后随访,康复进展比预期迅速。小林术后第一次随访“这几位截瘫患者治疗效果符合甚
    2025-03-04 13:444806
  • 3月1日,一场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讨论在复旦举行。以“AI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范式变革”为主题,2025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邀请400余名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领导和专家共聚复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聚焦AI4SSH(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人文社会科学智能),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会发布由复旦大学牵头编写的国内首部《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这是复旦大学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成果结晶,标志着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的新起点,将吸引更多学者关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新文科创新提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致辞。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主持开幕式,校长助理吴力波教授介绍《蓝皮书》主要情况。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翁轶丛、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胡睦等上海市政府委办领导,以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
    2025-03-02 17:041345


卡片 列表

文化校历

媒体视角

专家视点

通知公告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一线动态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