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路虽远 吾道不孤

作者:陈雨诺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5-03-21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这是我在本科学术项目经历中的收获,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上,感觉摸到了学术的大门。我刚进复旦时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术小白,没有读过哲学书也没有看过论文,只能在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一点点摸索,去了解怎么发现和生成真正感兴趣的题目、怎么做全面且有效的文献综述、如何凝练问题意识和核心观点、如何搭建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如何论证与行文等等。在项目过程中,阅读量的提高和积累是非常显著的,也开始学着更加有效地处理信息、更加清楚地表达观点。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会逐渐觉得平时的课程论文写作更加有抓手、容易上手了,好像确实对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这件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不再是一张白纸。

二是拓展了学术视野,提供了一些跨学科思考的方向。因为望道项目是校级评审的,而中国哲学的课题往往会需要面对中文或历史的老师们,虽然说文史哲不分家,但是感觉不同学科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还是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以望道项目为例,我第一次提交的申请完全从儒家理论内部出发,关注礼的内涵与意义;评审老师则提出要关注到当时的天地鬼神信仰与礼的起源问题,并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比如李泽厚先生的《说巫史传统》。在项目中加入鬼神问题和礼起源问题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类研究。但在初步了解这部分资料之后,我真切地认识到这些内容是不可忽视的,能够为先秦儒家礼学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历史视角和时代背景,只有这样跳出儒家文献本身,才能够更准确地在广泛的时空维度中定位自己的研究范围与意义。

三是培养了好心态,真切地认识到“好事多磨”。我的项目经历挺坎坷。最开始是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请了学院的曦源项目,没有成功立项。在大三下的第四周申请望道项目,得到反馈是“大修改”。经过一个月的完善,在第十周成功立项。虽然说字数完全不能说明什么,但或许可以记录阅读和思考范围的扩展,我的曦源申请表约八千字,第一次望道是一万五,第二次望道大概到了两万八。直到拿到优秀结项之后,我才真正能释然地回顾从第一次曦源落选开始的项目经历,保持接受失败的好心态和继续前进的信心非常重要,每一次“被打回”都是修改完善的机会。

陈雨诺(哲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

1348复旦-8_输出PDF.pdf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留学在上海,是怎样的独特体验?

<>

图说复旦

复旦大学校园开放日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