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方向围绕基于硅纳米薄膜器件的多功能光电探测器。
科研怎么可能一帆风顺?纳米薄膜的成型研究涉及多种因素,影响复杂多变。刚开始的实验并不理想,数据反复无常,结果难以复现。在实验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石沉海底。我太多次驻足欣赏清冷的月光,却一次没见到漂亮的实验数据。这种挫败感让我一度陷入困境,产生自我怀疑。在万念俱灰之际,导师的一句话拨开云雾见青天:“科研工作是一个持久战,一蹴而就几乎不可能。要保持耐心,将研究细分,逐步攻克每个小难题。”
“逐步”令我茅塞顿开,果断尝试将纳米薄膜的成型行为拆分为离散时间点的分步模拟过程,得以深入理解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逐步”实现对不同材料体系,不同尺寸,以及不同图形的微结构可控设计;“逐步”获得“博学奖学金”(一等奖学金)、“高山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 “卓博计划”录取和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
学会熬过漫漫长夜,这是科研人的必修课。支撑我熬过漫漫长夜的,是科研报国的情怀。实验记录本上发皱的页角,墨迹在反复涂改中晕染成团;仪器嗡鸣声和激光的闪烁光芒,伴随的是无数个不眠之夜。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目前作为负责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研究生)的资助。
实验室里这些精密仪器,都是时代给我们搭的梯子,得把步子踩实了。
张子煜(材料科学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