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名额秒空,周末先修学堂火爆归来

作者:赵天润、曾译萱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25-03-21

3月8日,是复旦大学第五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课首日。尽管是第五年推出,“周末学堂”开放选课1分钟内1700余个名额被“秒空”。

今年的“周末学堂”覆盖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从最初的13门课程扩充到22门,不仅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密码》、《走进新闻传播》等新课,不少“老课”也做了大更新,时下最火的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内容进入课堂。

教室之外,有了更大的课堂。探索课堂教学与暑期体验营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第五期的“周末学堂”中,高中生们将通过体验营,走进大学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也将在杨浦滨江及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来一场city walk。

明星大咖揭秘社科

“蒋老师,您能给我签个名吗?”在教室,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笑着接过同学们递来的纸笔。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苏长和正忙着与同学们聊天——教室变成“小型追星现场”。本期开设的全新课程《国家治理的密码》上,明星教授将携手,带同学们共同探索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给大学生和高中生上课有什么不同?苏长和与蒋昌建认为,虽略有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为了调动高中生对大学课程的兴趣,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前沿,增加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挑战与机制等热点内容。两位老师努力把课堂内容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

“AI生成的伪新闻照片正在误导大众的认知……”在《走进新闻传播》的课堂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以图片为媒介,带领同学们思考视觉时代存在的诸多新闻传播问题。

剖析人工智能背后肌理

“尽管有美丽外表和真实的声音,还要有有趣的灵魂,数字人的灵魂是什么?那就是——大模型。”在《人工智能》的课堂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叶广楠正在跟同学们拆解数字人背后的迭代逻辑。从三维成像、语音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屏幕上,立体的面部与清晰的声音,让数字人足够以假乱真。

第二年在“周末学堂”开课,叶广楠也摸索出不少给高中生讲人工智能的门道,“最重要的是激发大家的兴趣”。力求将人工智能讲授得更“接地气”,结合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热点和自己的研究项目,叶广楠尝试为同学们拆解人工智能新闻背后存在的科学肌理。

据他介绍,本学期课程还有复旦大学最顶尖的人工智能方向专家和教授。从语音识别到大模型搭建,老师们将结合自己在人工智能具体应用场景中的研究展开授课。

走进医学实验室

吃了食堂,逛了校园,下午,松江二中的朱子浩早早来到教室。虽然他是第二次来复旦,但上课还是第一次。“我喜欢生物,也有学医的想法,《基础医学探秘》很多内容和高中知识有衔接。”

《基础医学探秘》的第一课,是由孙燕老师讲解《奇妙的人体》。这是课程开设的第五个年头,虽然是“老课”,但内容已更新过多轮,“变化很大”。“在课堂上增加了更多的过程性活动、趣味性小测验;在结业环节,同学们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感兴趣的方向作为结课论文,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彦青说。

走出教室,发现更大的课堂。在8次课堂教学之外,课程还增加了更多的“动手”内容。通过走进人体科学馆、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动手做小鼠缺氧实验。此外,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老师们还会带领大家一起体验针灸、推拿、制作中草药包,感受中医的魅力。

“实验室对同学们开放。感兴趣的话,同学们可以到各个老师的实验室中实地探查,甚至可以进行深度体验,和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做实验。老师们很欢迎大家,也希望更多能从事医学基础性研究的人才加入队伍。”

本报记者 赵天润 实习记者 曾译萱


1348复旦-3.pdf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一起看看复旦校友和学子的新年fl...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