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古拓今,复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40岁

作者:章佩林、方东妮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5-01-08

12月28日,复旦大学文博考古学科迎来创建40周年。校友徐涵明先生为文博系学子设立专门奖学金,陈家灼教授捐赠书画作品。

文博考古学科发展之路

1983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从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抽调吴浩坤、张鸣环和袁樾芳等考古文博教师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即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前身)。复旦文博考古,由此发轫。

1984年春,以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为基础,历史学系招收第一届两年制文博干部专修班学员。同年秋,招收第一届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1985年秋,招收第一届博物馆学本科生。这批学生日后成为文博界中坚力量。

1989年,复旦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建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下文简称“文博系”)、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系。1996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建制独立,古建筑与园林研究专家蔡达峰教授担任系主任,文博系的后续发展有了体制保障。

2018年底,文博系升级为独立的院级系,下设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4个专业方向,现为学校独立二级教学研究机构(院级系)。

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

“让所有的无名烈士墓碑不再无名”是复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近年来不遗余力奔走的方向。2023年,文少卿就带领一支考古队抵达吕梁方山南村,用分子科技考古技术复原吕梁方山南村49名烈士面貌,揭开背后尘封的故事,帮助烈士“回家”。

复旦在科技考古领域已有40多年的历史。1976年,物理二系的李郁芬教授率先对西汉透光镜进行研究。1978年,杨福家院士率先应用物理手段测试越王勾践剑成分。20世纪后半段以来,干福熹院士一直从事对古代玻璃的研究。这三位学者为复旦科技考古开篇。

“上海的考古资源少,在复旦发展文博考古专业,不能一味只走‘田野考古’的传统路子。”走不了“手铲释天书”的考古路,复旦独辟蹊径,特聘袁靖教授到复旦组建科技考古研究院。2017年,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云集文博、生命科学、高分子、光学、核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利用复旦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科技考古研究院强调文理结合,广泛联系和整合国内外科技考古的学术资源,开设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与前沿研究、科技考古导论、东亚史前考古等课程,科研、教学和理论创新并行,开创复旦考古新模式。

师资、科研齐发力

“学科要发展,老师是关键”,2017年后引进大批文博考古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青年学者。杜晓帆、王金华、沈岳明加盟......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职工从19位增至日前的45位。

2019年,复旦成为上海首家获批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高校。考古学科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全国各地考古发掘现场,都有复旦师生活跃的身影。一批又一批文博学子深入田野,穿梭实验室,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读古代社会的历史密码。2023年,复旦大学合作发掘的两个项目——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现获得团体领队资质以来零的突破。

学术为本,创新为体;倡导实践,注重应用。2017-2023年文博系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国家自科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65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865篇,出版各类著作90部。

在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千余名本硕博毕业生。他们有的奔赴五湖四海,有的扎根本校本系,各自为文博考古贡献力量。更多的复旦文博学子,依托10个科研平台、11个实验室,在老师们的领航下,探寻深邃历史,点燃文化火炬。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