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法正式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水边人》系列纪录短片(中英法)是《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首季的重要成果。奔流首季·《水边人》上海高校巡回点映活动12月10日在我校开启,吸引众多中法文化爱好者的参与,共同领略这部纪录片独特的文化魅力。
《奔流》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起,首季聚焦于上海与巴黎,围绕城市更新、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新等议题,开启双城共赴探索之旅。
活动伊始,观众们观看了《水边人》中的两集——《印象之心》与《丝缕人生》。《印象之心》别出心裁地从巴黎和上海孩子们的视角出发,对印象派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而《丝缕人生》则将镜头聚焦于工作中的女性,通过讲述她们远离家乡、追逐梦想以及母女间、代际间的关联等经历,展现女性在生活与情感中的坚韧与奋斗,引发观众对于女性成长、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深刻思考。
观影结束后,外文学院法语系主任陈杰、英文系教授包慧怡以及《水边人》纪录片总策划李麑展开精彩的对话,深入探讨纪录片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对于“水边人”这一主题,包慧怡分享了自己对水与语言、文化关系的深刻见解。她提到,上海话如同水流遇石般的转换特点,以及法语发音中连诵所体现出的与河流相似的韵律特质,都揭示了水在语言文化中的独特印记。同时,她还讲述了自己在上海生活中与苏州河支流的日常联系,强调河流都不仅仅是地理景观,更是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着两地居民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记忆。
陈杰从艺术史的角度,深入解读了印象派在纪录片中的呈现意义。介绍塞纳河沿岸沙都小镇作为“印象派之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与上海苏州河在文化象征上的异同之处,进一步阐述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李麑谈及《丝缕人生》中的女性视角,比如上海轻纺业背后的女性形象,通过播客与即使画面双线叙事,抽离出想象空间,流水线上的女工从一个面貌模糊的符号成为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漂”在巴黎的女设计师同样思考如何接纳自己的身体,如何思考不同代际间的女性意识。这其中,镜头里的女性都有着如水般流动的韧性与勇气。
文化交流是此次对谈的重要维度。包慧怡强调,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translate”的词源便有“渡过”的意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一过程。不同文化犹如涓涓细流,通过翻译的过滤与变形,汇聚成更具包容性与可能性的文化海洋。尽管在交流过程中会遭遇逆流与阻碍,但正如人类进步的进程如奔腾不息的河流,始终朝着开放与多元的方向前行,我们应以坦然的心态拥抱文化交流中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三位嘉宾的精彩对话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们积极参与互动,就纪录片中的叙事手法、文化对比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与嘉宾展开讨论。
此次《水边人》复旦场点映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更通过深度对话搭建了一个中法文化交流与探讨的平台,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次难忘的体验。此次活动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