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概论:思维碰撞玩转学科交叉
这门课学期前不备课,却能带给学生新颖的学界观点。让我们跟随授课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一起了解这门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神经生物学概论”,如何玩转学科交叉。
一门学期前不备课的课
“神经生物学的知识更新非常快,传统教材和课件难以兼顾。因此我们会通过线上课提供知识框架,在线下课进行知识研讨。”授课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笑言:“我的所有备课都是在学生把准备汇报的内容提交给我后,我把他们列出的来源和知识点仔细看一遍后再做准备。”
对学生而言,老师的授课是对知识的再一次巩固,课上其他小组的汇报则是另一种头脑风暴。这种线上课结合线下小组讨论的高自主度,不仅让学习时间更自由,而且充分激发了大家的思考欲和讨论欲。
新颖的课程形式之外,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领域广。除了从课程名就能看出来的生物学、神经科学外,它还涉及物理学、化学乃至计算机、心理学等学科。
同时,越来越多文科类背景的学生也来修习这门课程。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组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的课堂成了思维迸发的试验场。
思维的碰撞不仅体现在学科之间、同学之间,也体现在师生之间。“学术研究中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但当我面对课堂上这四十多名思维最活跃、处在人生最好年华的学生的时候,他们求知触角会到达方方面面,极大地刺激着我。几乎每节课,我都能从同学的发言里得到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俞洪波讲道。
不以等级化分数来评定
课程“不以等级化分数来评定成绩”,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实验,跟进科研。
不少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表示,学习这门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这个方向的个人兴趣,学习过程大多以体验感为导向的,而不会过于关注最后的成绩和评分。也有同学结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了这门课。
尽管“神经生物学概论”这门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刚刚一年,但这门课在复旦开设的历程,蕴含几代复旦人共同的努力。
1982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的教授集体撰写了首版《神经生物学讲义》。1997年,复旦大学正式开设了“神经生物学概论”这门课程,俞洪波的导师寿天德教授调至复旦,担任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师。
接过导师的接力棒,俞洪波于13年左右开始教授这门课程。“刚登上讲台授课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坐在下面,一堂课一堂课地听下来。一旦讲错,寿老师在课后第一时间会逐一指出。”回想起当年,场景历历在目。
近些年,俞洪波欣慰于有创新想法、敢于进行思维挑战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同学会跟我来来回回发十几个邮件讨论一个问题”,一学期的授课结束后,不少让俞老师感到“眼前一亮”的学生会留在复旦,继续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深造。
神经生物学已经开始逐渐从“象牙塔”中走出,慢慢走向应用、临床、乃至人工智能方向。开设在复旦本部的这一课堂有如神经生物学的锚点,将在未来开启更多从生物学出发、又不止于生物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