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大会永久落户上海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一年,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ICCM)2024年会在复旦大学开幕

作者:汪蒙琪摄影:成钊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01-03

1月3日上午,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ICCM2024上传来消息,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将永久落户上海,上海在全球数学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余刚致辞。现场揭晓了最佳论文奖、若琳奖、创意本科论文奖、研究生论文奖。(详见文末全名单)

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杨浦区区委书记薛侃、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和杨浦区副区长刘晋元出席开幕式。

此次年会由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开幕式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精英共聚一堂,讨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当前重大发展,探索未来方向。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Andrei Okounkov,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沈维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副主任田野,复旦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教授周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等数十位国内外顶尖学者参加此次年会。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卡拉比-丘广场将于1月4日揭幕。

作为此次大会主办方之一,由丘成桐担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自去年1月成立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仅一年,研究院就引进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杰出数学家与青年科研人才,人才聚集效应也催生出研究院活跃的科研项目进展,一系列覆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交叉学科的课题项目正全面推进中。

目前,研究院在MathJobs等招聘网站上收到的求职咨询仍络绎不绝。是什么让这家研究院如此抢手,充满科研活力?

厚基础、重前沿,这家研究院“两手抓”

2023年7月,丘成桐在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上表示,当今科学研究越来越交叉、互利,而数学是基础。“没有数论、代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的强势,应用做不出来。交叉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两个学科都很强,才能做成交叉。”

一个月后,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开始筹备。研究院的初衷和使命,是促进数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这也是上海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育、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们成立了一些数学研究院,这些研究院比我想象的更为成功,其中一个就是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丘成桐在此次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致辞中表示,要做有中国特色的的数学研究,就要推动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重要方向。他指出,数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将在中国,也期待更多顶尖数学人才在攻克重要问题的同时,也能发展更多新的方向,引领新的工业革命。

从筹备到揭牌,研究院的成立仅用了短短四个月。“我做学术30多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速度。”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连文豪说。赞叹之余,千头万绪的筹备工作也让他感到时间不够用,“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一天只有24个小时”。

围绕“25%基础数学+25%应用数学+50%交叉学科应用”的研究布局规划,研究院以基础数学研究为起步目标,重点探索量子场论与弦理论、AI数学理论等全球数学研究前沿议题,在生命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物理、化学、经济、金融等前沿领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参与攻克重大科学难题和挑战。

在深化基础数学研究的同时,研究院以扎实的基础数学研究能力为依托,着力推进应用数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在研究院的支持孵化下,已有9个交叉学科研究项目发布,涵盖保度计算几何及其应用、相空间神经算子学习、风云四号高光谱红外探测仪全天候资料同化关键技术研究、复杂疾病发生的网络拓扑解析、以及复杂教育数据的多层次数据治理和机理分析等研究方向。这些项目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操控与深入分析,推动各类交叉学科研究的稳步开展。

良好“学术生态”吸引支撑人才发展

成立一年,研究院引进了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伊朗、印度、西班牙、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近55位全职科研人员及15位访问学者。这支科研人才队伍主要以中青年为主,研究领域涵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交叉学科的不同分支。

在连文豪看来,良好的生态系统是研究院迅速壮大的关键。“学术可以说是一种‘生态系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思路也不一样。”尽管学术背景多元和研究路径各异,研究院师生们却有一致的目标——解决数学及应用领域的难题。这,恰是形成良好学科生态的共同基础。

1991年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连文豪成为丘成桐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在加入研究院之前,他曾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布兰代斯大学担任教授,拥有超过30年的数学研究经验。

在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大楼内拍摄的窗外景色

当被问及如何吸引国际顶尖数学人才时,连文豪列举了若干理由,其中上海这座城市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最为显著。“我们引进的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他们对上海的喜爱。”此外,研究院坐落于繁华的五角场商业区,毗邻复旦大学邯郸和江湾两大校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来便捷的交通网络,增强了学术交流的便利性。

“要让人才能够安心做科研,就要让他们不为琐事困扰。”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李逸谈到,研究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通过借鉴国际顶尖研究机构的经验做法,研究院为科研人员打造全方位的后勤保障体系。无论是团队的安家落户,还是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研究院都为科研人才的加盟与发展提供支持。

“我们在每一个层面都会找最优秀的人才。”连文豪强调,无论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战略科学家,还是青年博士后、研究生,研究院都致力于寻找并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对一些杰出数学家,研究院会主动伸出橄榄枝,邀请他们亲身体验研究院的氛围,深入了解科研环境,吸引并留住那些对数学研究充满热情、又有才华的学者。

随处可见的黑板与思维活跃的年轻人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内一景

走进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随处可见的黑板上写满了各种不同笔迹的公式,记录着灵感火花。“我们做学问的,常常走到哪想到哪,与别人讨论会需要黑板。”连文豪说。走廊里几米可见的黑板,是研究院在装修时的特别设计,也为研究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2024级数学物理方向博士生廖旭东是这些黑板的日常使用者之一。今年秋天,他以博士生身份进入研究院学习。他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多元的交叉学科方向。“这里有不少做数学物理研究的老师,他们的学术背景也十分国际化。”

目前,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已达到21人(其中包括两名外籍学生),专业硕士招生工作也在近期启动。在复旦大学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同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复旦大学开设项目的部分课程。

代数几何、算子代数、物理数学、量子计算与模拟、动态系统……研究院网站上,各类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的讨论班琳琅满目。在这些主题多元的讨论班上,不同领域的师生学者互相启发,带来不同解题思路。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某讨论班线上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讨论班的下方都清晰罗列了课程地点,大部分还附上线上会议链接。这也让院内外不同专业的师生学者既可来到研究院的教室现场参与讨论,也可通过线上链接加入讨论。这一“双线结合”、向所有研究者开放的讨论形式,吸引复旦、同济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参与,不仅为学术交流拆掉围墙,也激发了多元学科思想碰撞下的智慧火花。

“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李逸说。研究院的每位导师每学期都会给学生开课,通过设立“导师领导小组”机制,为学生提供与众多导师广泛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推动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科研探索。 

连文豪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内,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规模计划达到100-150人,博士研究生人数将增加到100人左右。“基础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应用数学则支持交叉学科的发展,三者缺一不可。长远来说,我们希望交叉学科的发展能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研究院的一个重要目标。”

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