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发表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这支“满级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摄影:新民晚报记者刘歆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 2024年12月31日发布时间:2025-01-02

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团队拿出了多个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刊发于《英国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肿瘤学》《自然·癌症》等知名期刊杂志。

论文截图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最近的一项有关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成为了《美国医学会杂志》创刊141年以来首次发表的基于中国人群的乳腺癌原创新药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国方案”提供有力证据。

在同行眼中,这是一支临床和科研双双达到“满级”水准的团队,不仅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临床研究的成果也让人刮目相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邵志敏教授在为患者看片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摄

基于临床问题开展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体人群的10%-20%,因其恶性程度最高、患者生存时间较短、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

能否将这类患者进一步细分?能否为她们量体裁衣并精准施治?这些问题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研究的焦点。为突破难题,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历时多年,通过对465例中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学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于2019年绘制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

团队又马上把基础研究结果运用于临床研究,为患者“定向”选用合适的治疗药物,使难治型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总体有效率从不足10%提升至29.8%。进一步研究发现,“蒽环紫杉”序贯“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精准治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超过10%。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人们总说,医生要勇于攀登医学高峰,但对邵志敏来说,做科研的初衷很朴素——患者带着病痛和期盼而来,医生要尽全力为她们解决问题。

邵志敏用“朝气、智慧、团结”这几个词来形容他的团队。医生们把临床上遇到“没解决”的问题带到实验室,在实验室找出结果后再迅速回到临床,开启临床研究,一旦转化成功,就解决了临床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团队人员结构完善,涵盖临床治疗、临床转化、基础研究等多方面,团队衔接顺畅,形成从研究到转化的全链条闭环。”他说。

邵志敏教授团队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邵志敏团队的江一舟教授,年纪轻轻早已是博导。作为邵志敏的弟子,江一舟身上有着老师极为欣赏的特质:聪明、勤奋、踏实、谦逊。

“江一舟已经是团队的灵魂人物之一,他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还要兼顾行政,但他总能把碎片化的时间高效利用起来,专心做事。”这是邵志敏对江一舟的评价,而弟子却笑说,自己只是比较有规划。

很早之前,邵志敏给还是学生的江一舟定下奋斗目标——努力成为“临床科学家”。原因很简单,手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外科手术的获益是有“天花板”的,只有不断突破治疗的局限,才能使患者的救治更有希望。

近几年,在邵志敏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和精准治疗,取得了许多亮眼成绩。但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遇到过多次瓶颈。江一舟告诉记者,团队首先收集了465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标本,采集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数据,借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方法将其分成四个不同的亚型。“我们最开始做基因图谱研究时,设计的数据分析量太大,自己采集和分析根本不行,于是就寻求多方帮助,形成了四方合作机制,经过反复思考、沟通、讨论,最终才解决了问题。”

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团队还摸索出每周一次的组会制度,正是这种“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的模式,让团队踏踏实实地将整个项目逐步向前推进。

“我最佩服邵老师的就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新事物敏锐感知、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江一舟说,老师给每个学生都设定了奋斗目标,根据他们的特长,为学生把握大方向。同时,他鼓励学生基于临床关键问题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因为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创新突破的一个过程。“科学研究没有固定模式,也不再是单一学科,当交叉越来越多,需要的是多调研、多思考。”

邵志敏教授在病区查房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摄

努力打造临床研究型中心

在乳腺癌患者眼中,邵志敏可谓“神一样的存在”。殊不知,他的日常作息也跟常人不一样。“如果没有特殊事情,我晚上八九点睡觉,半夜一两点起来,睡不着了就处理邮件,做一些工作,早晨五六点就会到病房。”他的门诊时间,诊室外用人山人海来形容绝不为过。遇到加号患者,他会尽量满足,对每一个患者的诊疗方案,他都亲自制定。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的许多中青年医生,如今也已是业内大咖。邵志敏教授喜欢用数据说话,“我们中心的乳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是93.6%,国际领先;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都能比肩国际上最好的中心。”

但即使再规范的治疗,手术做得再彻底,有些患者还是会复发转移。比如,腔面型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2/3,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尽管内分泌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预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尤其是一些患者在10年、20年后还会复发。这部分患者,也是邵志敏的牵挂。

“乳腺癌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邵志敏给团队定下了五大研究方向,除了腔面型乳腺癌的远期复发转移,还包括年轻乳腺癌群体为何预后差、分型后的精准治疗、肿瘤精准检测、以及肿瘤人工智能等。

“现在,我们正在打造乳腺癌临床研究中心,有非常多的临床研究在进行。比如,我们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的病人都布局了临床研究,目的就是在现有的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邵志敏说。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