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践构筑梦想,脚步拓展研途。“实践筑梦 研途致远”复旦大学2024年研究生实践报告会顺利举行。复旦研究生们走出校园,投身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吧!
11月19日下午,“实践筑梦 研途致远”复旦大学2024年研究生实践报告会顺利举行。会上,来自文社理工
医不同学科的复旦研究生们以8个专业赋能类、科研科创类、宣讲服务类实践项目展示了各自团队实践成果。砥砺奋发的科技创新,山川海岸间的理论宣讲,行走祖国的调研资政,联系实际的志愿服务,复旦研究生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实践构筑梦想,用脚步拓展研途。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上海医学院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代表出席报告会,来自杨浦区建设小学,杨浦区殷行路街道,杨浦区长海路街道,黄浦区外滩街道等校外合作单位的嘉宾现场参加报告会并为“行走祖国大地 投身强国建设”研究生暑假社会实践优秀院系专项项目和重点项目颁奖。
研究生优秀实践项目分享
以复旦学子之眼察“中国之治”打造一流实践资政品牌
“如何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更好结合,一直是大家在探索的问题。”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平一帆同学带来了他们的解决方案。“中国之治”国情育人社会实践项目以跨学科协作、广泛调研与专业指导为特色,致力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今年暑假国务学院联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公共卫生学院、微电子学院、经济学院等校内院系组成多支队伍在浙江舟山、上海长兴岛、吉林延边、内蒙古满洲里、四川成都和北京等地,探讨海洋强国建设,研究边疆治理与公共卫生交叉问题,深入了解科技强国路径。实践足迹从边疆口岸到海岛城市,从基层社区到科技前沿……项目目前已累计覆盖校内上百名师生,形成了数十万字的调研报告。其中部分项目已经获得官方媒体报道、成立课题组并计划出版专著。这种高效的资政转化,将学术研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努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于一手调研的支持和跨学科的决策咨询意见。
践学人民城市,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史迹研学团”大思政课品牌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与初心始发地的城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博士生石林为大家介绍了历史学系“史迹研学团”如何充分利用学科专业背景,秉持依托“人民城市”独特定位,聚焦“申城历史”丰富内涵,传承“红色基因”精神内核,大力发扬“海派文化”独特魅力的核心理念,全力以赴打造别具一格、生动鲜活且富有深度的“行走中的思政课”,赋能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截至目前,“史迹研学团”已开发设计6条线路,2套课程体系,14套研学教案以及种类丰富的研学教材,内容覆盖中共党史,一江一河建设,海派文化等。充分发挥历史和旅游学科优势,锻造富有历史学深度和旅游学专业性的原创研学方案及教材。并与一批具有共建基础的社区、高校党团组织、重点企业紧密携手、深度协作,实现双方优质资源的高效互补与共享,进一步拓展“党建+朋友圈”。
小程序开发:技术让数字思政更美好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生崔漠寒和他的团队通过积极探索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小程序开发开辟数字思政新路径。通过反思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中的痛点问题,团队打造了“申爱”小程序,开发历时200余小时,首轮测试吸引500余人参与并获多家媒体报道。小程序通过红色地图打卡、爱心漂流瓶和知识问答三大功能,构建献血网络、增强献血者联结互助,并通过知识科普实现献血从单次到延续的转化。
为解决思政工作中信息整合和活动管理难题,团队还即将推出 “百事通”小程序,计划整合190余个校内公众号资源,提供智能推荐、热力榜和每日历史榜单等功能,即将上线的“计遇”活动管理小程序则致力于优化院系活动报名、审核和提醒全流程管理,提升组织效率。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数字思政领域,以技术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向新高度,为思想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
做业界需要的科研:应用于新一代物联网的高性能能量采集芯片设计
来自微电子学院博士生李霞光代表团队分享了他们在竞赛实践中的收获,聚焦企业需求与科研灵感的碰撞,坚持做业界需要的科研。在今年的八月份举办的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中,团队获得了华为企业命题赛道特等奖。
以华为企业命题为契机,李霞光的团队提出了射频能量采集芯片的新思路与新架构,成功实现了射频能量的采集、转化、变换、供能和储能等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命题要求中的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等多项指标。考虑到生活场景中射频能量微弱且分散的特性,项目致力于提升在极低的输入功率下芯片的工作能力。团队通过新系统架构,将可采集的射频能量降至nW级别,在超高灵敏度能量采集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团队也很期待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做国家、社会需要的科研,努力为无源物联网供电革命贡献“芯”力量。
“引蛇出洞”——针对艾滋病的强效中和抗体筛选技术及产业化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硕士生崔雨晨所在团队依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王鹏飞等老师的指导下,基于VSV载体疫苗构建技术与抗体分选过程中的条码标记技术,开发出了多款针对艾滋病、冠状病毒及其它病毒的广谱性中和抗体。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可以形象地总结为“拒之门外”,“斩草除根”和“引蛇出洞”。
这些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团队成员具备深厚的生物学知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并且还需不断突破传统的科学认知边界。其中,“引蛇出洞”是指激活并消除体内潜伏藏匿的病毒,展示了复旦科研团队在艾滋病抗体研发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与担当。该项目斩获了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总决赛金奖。未来,团队将将继续携手并肩,不断创新,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健康贡献复旦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芯”动未来——碳化硅功率芯片在线监测开拓者
罗涛是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他通过微电子学院前沿讲座课程初次接触到碳化硅芯片。这种芯片因具备耐高温、功率密度高等显著优势,在新能源、光伏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受到启发,在大三时,他毅然加入工研院碳化硅研究中心,立志在该领域追逐科研梦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和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四省、总里程达6000余公里的全产业链调研征程。他们深入走访了涵盖原材料供应、芯片制造以及下游车企应用端等各个环节的1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并据此展开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一款碳化硅功率芯片在线监测系统,有效填补了行业空白,为碳化硅芯片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他们的研发成果迅速吸引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团队核心成员受邀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团队在与吉利汽车的芯片供应商银河微电子共同研制出一款新型碳化硅功率芯片,校企进行了深度交流合作。这一团队项目也同样斩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总决赛金奖。
青春兴疆,健康筑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赴新疆喀什医疗志愿服务纪实
2024年正值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立30周年,博医团师生奔赴各地,而喀什成为博医团“而立之年”的“收官站”。华山医院2024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基地住院医生尤瑞蕊跟随博医团的脚步,跨越5000公里,从华东沿海抵达祖国极西之西的新疆喀什。
在喀什二院、喀什市人民医院和疏附县人民医院,博医团深入科室一线,进行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与手术示教,一方面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一方面分享华山临床诊疗策略和疾病管理经验,助力构建完善思维方式。此外,博医团深入喀什吾斯塘博依街道和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为近20户患者送医入户,根据患者病情匹配专业对口专家,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针对喀什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他们面向当地群众开展疾病科普,推动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在喀什,多民族师生组成的“正谊实践队”成员在与博医团合作中坚定投身家乡建设决心,团队制作维汉双语视频,推广健康知识,在喀什地区深入医院、敬老院、学校进行线下科普,并调研医疗现状。秉持上医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将医学忠诚与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融入学思践悟。
研读新时代,把理论宣讲带到山川海岸之间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副团长、新闻学院博士生丁超逸通过讲述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如何将党的理论宣讲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创新的形式与实践,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故事。
深入基层感悟社情民情,通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方式讲透理论与群众生活的紧密联系。今年暑期,博讲团与“星火”队在陕西、福建等地开展了深入调研并收集了鲜活的案例,都为团队后续的宣讲提供了丰富素材。“用红色青春书写奋斗每一天”,通过实践,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理论背后的力量与意义。
团队还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与青年学子分享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厦门实践”活动中,团队面向中美青少年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团队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更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些宣讲中,鲜活的故事和实实在在的案例,真正实现了理论的“声动人心”。
实践筑梦,研途致远。复旦研究生们依托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真正做到走出校园,了解国情民情,敢于实践,不畏险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当理想照亮“研”途,复旦研究生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