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改变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临床III期关键研究成果,成为大会关注热点。
该研究在常规蒽环、紫杉、铂类、环磷酰胺化疗基础上,联用中国原创免疫治疗新药卡瑞利珠单抗(一种PD-1单克隆抗体),将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提高12.1%(从44.7%到56.8%),显著优于当前常用的化疗方案。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同期发表了该研究。这也是JAMA创刊141年以来,首次发表基于中国人群的乳腺癌原创新药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国方案”提供有力证据。
最“毒”乳腺癌治疗瓶颈,新辅助治疗方案亟待提升疗效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10%-20%,该疾病复发风险高,侵袭性强。相较于其他亚型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几个关键治疗靶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均为阴性,因此对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通常无效,其全身治疗主要依靠化疗,疗效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更差,故而常被称为最“毒”乳腺癌。
对于早期或局部晚期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一般会采用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若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则能够明显改善治疗效果。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的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是紫杉、蒽环、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
虽然标准治疗方案已取得一定疗效,但临床上仍然在探索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的策略。近年来,为提高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研究者尝试将免疫治疗纳入标准化疗方案。例如,IMpassion-031、KEYNOTE-522等系列大型III期临床研究证实,在传统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治疗(PD-1或PD-L1单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并且延长生存。
“目前已有的大型研究主要基于西方人群,并且较少纳入淋巴结转移较多的患者”,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介绍,“卡瑞利珠单抗是国内原创研发的一种高效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疗效已得到充分验证。我们考虑将卡瑞利珠单抗与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探索提升患者疗效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探索卡瑞利珠单抗是否能增强中国人群,尤其是淋巴结转移较多的高危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邵志敏教授作为首席研究者,领衔国内共40家临床中心,开展了一项名为“CamRelief”的临床研究。
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提升12.1%,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有了“中国方案”
根据研究设计,“CamRelief”研究共纳入441例早期或局部晚期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接受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并且手术后继续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或安慰剂治疗最多一年。
研究显示,经过中位14.4个月的随访,在标准化疗方案上加用卡瑞利珠单抗的患者,其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5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4.7%,绝对获益高达12.1%,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检验标准。
亚组分析表明,无论患者年龄、体力状态、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PD-L1评分,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安慰剂化疗组。并且,加用卡瑞利珠单抗的安全性可控,未观察到不同于既往报告的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入组患者均为中国人群,并且淋巴结阳性患者占70.5%,III期患者比例占35.8%,远高于既往的大型研究研究(IMpassion031研究为21.2%,KEYNOTE-522研究为24.9%),对此类临床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在传统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瑞利珠单抗,将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提升超过了10%,并且在各个亚组中均观察到获益!”邵志敏教授说,“在显著提升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疗效的同时,该治疗方案安全性可控,有望真正改变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医企融合发展孕育新成果,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书写“新答卷”
据了解,“CamRelief”研究是继2024年1月FUTUER-SUPER(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分册》)、2024年10月BCTOP-A-01(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产医融合发展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早在10年前,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便开始致力于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难题,建立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开拓性地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将这种最“毒”乳腺癌的疗效提升3倍,产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科研成果专利转化。
“多年来的研究积累,让类似‘CamRelief’研究的重磅成果不断涌现。最终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更加有效。此次重要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医药企业和全国40家临床中心的大力支持,为后续的医企融合研究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邵志敏教授介绍,“今年,肿瘤医院牵头成立了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旨在协作开展多中心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搭建中国特色乳腺癌转化研究平台,期待以更多中国原创方案造福全球广大乳腺癌患者。”
首次2项“中国方案”受邀在全体会议做口头报告,“复旦肿瘤”专家在全球顶尖乳腺癌大会上发出“中国声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临床研究团队是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的“常客”,曾先后6次在这全球顶尖乳腺癌大会分享“中国经验”、介绍“中国方案”。本次大会,邵志敏教授、乳腺外科副主任李俊杰教授分别就团队主持的两项“中国方案”在全体会议做口头报告。邵志敏教授还受邀担任大会主持。
“本次大会,对于‘复旦肿瘤’乳腺癌临床研究团队而言,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突破。中国学者还从未在主会场担任过主持工作,这次一做就是一上午。以前受邀大会口头发言已经是非常大的荣誉了,本次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一家医院同时承担两个全体会议口头报告,更是难能可贵。足以可见以‘复旦肿瘤’为引领者的中国乳腺癌科学研究‘含金量’之高、学术影响力之大。”邵志敏教授自豪地说。
在全体会议口头报告环节,邵志敏教授作了一项关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早期或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随机对照、双盲、III期试验结果》的报告。他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提升病理完全缓解率的能力。”李俊杰教授在大会口头报告中,分享了SHR-A1811这种新型的HER2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李俊杰教授在发言中说:“SHR-A1811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并与标准治疗方案疗效相当,可能为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除口头报告之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吴炅教授、肿瘤内科胡夕春教授,张剑教授,王碧云教授,刘西禹教授、王泽浩等专家学者,共完成8项Poster Spotlight汇报。邵志敏教授表示,这些汇报涵盖了乳腺癌治疗领域多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新药研发、治疗方案的探索以及免疫治疗等,显示了“复旦肿瘤”在全球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引领地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1/jama.2024.2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