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腔热血,两地情深,五秩春秋,万里援行,或是一次次不眠之夜,或是一场场铭记终身的手术室鏖战,或是一张张有故事的照片,一批批复旦上医援摩医疗队队员心中镌刻着无数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的难忘岁月。
2025年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复旦上医推出“援摩50周年”系列推送,一起回顾上医人跨越山海、大爱无疆的感人瞬间。今天,刊登的是来自援摩医生王国民文章。
不辱使命 中国情爱满摩洛哥人间
三十三年前中山医院接受国家卫生部任务,首次组派一支有14人组成的中国医疗队,前往摩洛哥塔扎依本努·巴加医院。在援外两年时间,医疗队在北非山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工作,以精湛的医术,为摩洛哥人民治病;以优秀的医者仁心,赢得了中国医生的声誉。1993年4月即将起程回国时,驻地的政府官员、人民群众纷纷前来告别和感谢,男女老少,络绎不绝,依依不舍,令人感动。
1992年7月1日,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摩洛哥王国,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中国大使馆接见医疗队等代表
医疗援助的初心
摩洛哥位于非洲的西北部,距离上海一万多公里。我们这支医疗队有12名医生,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麻醉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和针灸科的医生,还有翻译和厨师各1名,我是这支医疗队的队长。我们来到摩洛哥当一名援外医生,大家的思想是纯粹的:一、白求恩大夫是我们的学习楷模,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感都是模范,我们要成为中国式白求恩大夫;二、祖国和人民的委托,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摩洛哥人民服务;三、党和国家号召,派遣中国医生援助非洲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援助,中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我们医疗队的初心,是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嘱托,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我的队友曾给我写过一封信,“当初怀着向白求恩大夫学习救死扶伤精神,虽艰苦,犹光荣,一定要很好地为他们(摩洛哥人民)服务”。因为我们穿上白大褂,初心就是要一辈子治病救人,不负于白大褂所给的职业使命和担当。1963年4月,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抵达非洲阿尔及利亚,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援外医疗的历史,1975年上海市派遣第一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中国援外医疗卫生事业步入发展合作新阶段,不仅提供医疗技术和服务,还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现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大国的责任,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右二为王国民
播撒医者仁心
塔扎依本努·巴加医院地处摩洛哥西部,四周群山环抱,南面紧挨撒哈拉沙漠。医院建于1956年,设门诊、急诊和住院病房等,有196张床位。
1981年上海市开始在这个点派遣中国医疗队,我们是第六批中国医疗队。医疗队几乎承担了医院的日常医疗工作,包括内外科、妇产科的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以及眼科、耳鼻喉科和针灸科的专科医疗工作。医疗队医生常常连着48小时值班,针灸医生每天接待病人100-200人,高峰时治疗超过300人。
两年内,医疗队共诊治门急诊病人173000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00例左右,收治住院病人9300多人,施行手术达4700余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工作是在气候炎热、缺水少电,以及缺乏药物和器械、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完成的。医院药房几乎没有抗菌药物,只有储备少量麻醉药物、生理盐水、酒精、纱布等,外科手术需要用的皮肤消毒药、外科手套、胶布等,以及所有抗菌药物都是医生开处方去医药商店购买,然后交给医生使用。医疗队初来乍到时,摩洛哥医生护士给病人清创、换药操作都不戴口罩、外科手套,后来经过我们的培训和实践才逐步改正。
在医疗条件简单,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医疗队除了完成各种日常的手术,还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做了肝破裂、肝包囊虫、膀胱癌、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腹膜外剖宫、眼眶内巨大恶性肿瘤、电击伤以及各种复合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还有20多项首创当地医院未曾开展的手术和治疗方法。
7、8月份的天气十分炎热,有一天,救护车从山里送来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不幸被驴踢了右上腹,过后就脸色苍白,不省人事。我和普外科沈医生面诊病孩后,认为可能驴踢伤了小男孩的肝脏,引起肝破裂、大出血,发生休克。于是决定先纠正休克,并将病孩送入手术室,准备剖腹探查,给病孩实施抢救。当我们打开病孩的腹腔,见满腔血液和凝血块,探查后很快明确肝脏破裂的位置,裂口长约20厘米,深达约8厘米。我们一边加快输血,一边抓紧缝合止血。可是,这时医院突然发生停电,手术室里一片漆黑,手术无影灯熄灭,电风扇停止转动,医生护士都十分紧张,台下护士赶紧拿来手电筒照明,还准备启动汽油灯。手术医生汗珠直冒,大约10分钟才通电。经过共同努力,手术完成了,病孩血压恢复正常,回病房康复后痊愈出院。
这是中国医生来到摩洛哥后,第一次在这种困难的、危险的情景下成功完成手术。摩洛哥医生、护士和病孩父母望着男孩甜滋滋的脸庞,向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医生救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中国医生好”!中国医生回答:“我们应该做的,祝福孩子健康。”
绽放中摩友谊之花
针灸在当地受到百姓青睐,小小银针被誉为“神针”。针灸门诊天天门庭若市,尤其是在集市的日子,更是人涌如潮。病人有的骑毛驴、有的赶大车,从塔扎山城的四面八方赶来针灸,甚至邻省、邻国(阿尔及利亚)的病人也慕名而来。中国医生忙得不可开交,有时连吃饭时间都被占用。中国医生应用电针、耳针、水针、火罐、艾灸等方法,治疗聋哑、遗尿、落枕、腰扭伤等,都获得良好的疗效。例如,在中国医生的帮助下,一位患聋哑的女孩听力有显著改善;针灸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相互配合用针刺麻醉,使得外科医生顺利完成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这些事例在摩洛哥百姓中传为奇闻。针灸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方面,在这里,针灸又架起一座建立中摩友谊的桥梁。
这支医疗队在纪念中国医疗队派出30周年的大会上受到表彰,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后排右二为王国民)
中国医疗队还担当起建立中国人民与摩洛哥人民之间友好使者,开展了与当地政府、人民之间的民间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我们都举行中国医疗队招待会,医疗队员满怀爱国之心,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住地布置一新,节日气氛浓浓的;我们还邀请摩洛哥朋友们,招待会开得既隆重,又热烈。招待会展示了从国内海运来的援助物品,包括药物、器械和设备;医疗队员制作了美味的中国菜肴、月饼、汤圆,给摩洛哥客人留下深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好印象,绽放中摩友谊之花。
塔扎省省长在一次大会上夸奖中国医生:“你们高超的技术,崇高的医德已在塔扎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你们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孩子,不远万里来到摩洛哥,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成功地治疗了大量的病人,抢救了许多疑难垂危的病人生命,为摩洛哥人民做了大好事。”省长在得知这批医疗队将要回国时,他特意邀请全体队员到他家里做客。那年春节,塔扎省卫生厅厅长特地到中国医疗队住地祝贺节日快乐,并送上一只特大的蛋糕。
结语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同心协力,携手度过了不平坦的路程。我们克服语言障碍,通讯交通不便,工作艰巨以及生活上种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医疗队多次得到大队部表扬,中央电视台实地拍摄报道,受到中国政府代表团国家领导人接见。回国后,医疗队获得上海市卫生局和国家卫生部表彰,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在纪念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嘱托,不辱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写于2024年12月6日)
【作者简介】
王国民,第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塔扎点分队队长,1991年3月至1993年4月在摩洛哥参加医疗支援工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征稿启事】
2025年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为回顾总结援摩洛哥医疗工作的历史和成就,传承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现开展援摩洛哥医疗工作系列征文活动,优秀文章将会同步向上海市卫健委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征文活动推荐。
【投稿方式】
1. 所在医院的相关负责部门
2. 医院管理处邮箱:
fdygc@fudan.edu.cn
3. 医学宣传部邮箱:
fdsyd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