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生当中,我把每一场音乐会都当做最后一场来弹。以前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
11月26日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内,钢琴家孔祥东带来《一位钢琴家的媒体记忆》专题讲座。他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展开对谈,“谈琴说媒”,分享钢琴演奏50多年的心路历程,讲述音乐与新闻之间的奇妙联系,还为师生现场弹奏了钢琴曲。
满城爱乐之人相迎
2023年10月13日,24岁的孔祥东一曲“拉三”,在悉尼国际钢琴比赛上夺魁,从此蜚声国际;20多年后,还是那首声势磅礴的“拉三”,于55岁的孔祥东而言,却是“重生一刻”。
2008年起,孔祥东罹患严重的抑郁症。50岁生日那年,他看着镜中的自己,230多斤的体重,憔悴的面容,暗下决心:“我想要做出改变,给自己五年的时间,五年之内重返舞台”。
在复出的舞台上,孔祥东选择弹奏“拉三”这首曲子。尽管此曲音符之多、之复杂,堪称钢琴曲中的“喜马拉雅”,孔祥东从不畏惧,一如往昔般挑战并翻越这座山。
尽管预设过很多个场景,做好心理准备,真正站上舞台的那一刻,看到听众期待的目光,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孔祥东犹是心潮澎湃,“好像整个城市热爱音乐的朋友都来到现场,来迎接我重返舞台的一瞬间”。
回望重启人生新篇章的那一刻,孔祥东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把我爱的音乐和我心中想创作表达的音乐,在我有限的生命当中抒发出来、分享出来、演奏出来、飘扬起来,让更多人听见。走出8年抑郁期,这是我心中唯一想做的。”
“你的老师是听众”
上世纪的新闻报道里,孔祥东与导师范大雷的师生情,历久弥新,令人动容。前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时任上海“青年报”摄影记者雍和曾为这对师生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讲座现场,雍和回忆起范大雷临终之际,凌晨的中山医院病房里,孔祥东用录音机播放自己的琴音,送别导师的最后一程。“我做了几十年的记者,采访过大大小小的报道,这一幕场景却刻骨铭心。”雍和说,“他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来自艺术,是他的人格,他对长辈、对师长的一种尊重和尊敬。那非常感动人。”此后的每一年,孔祥东都为恩师扫墓。尊师重教融入孔祥东的血脉,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音乐家与媒体、乐评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孔祥东主张辩证看待外界的声音与评论,他坦言:“你要注重他们的评论,但你不要太记得住他们的评论。你永远记住,你的老师是观众。台上3秒钟,台下30年功。”
空气中弥漫着音乐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对谈中,情至深处,孔祥东走到三角钢琴前,即兴弹奏一段乐曲。他的指尖在琴键上跳跃,声声如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让现场观众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即兴演奏来自于很多的积累,比如说对作品的积累,尤其我这10根手指,50年下来,跟键盘之间的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密切灵感关系。像这种即兴的作品,我基本上都是闭着眼睛弹,更加专注,灵感好像更清晰地抵达手部,情绪缓缓释放流淌。”
现场,孔祥东还跟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宋阳教授完成一首未经排练的合奏曲马斯奈的“沉思”,绝妙配合,赢得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