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世经所”)成立六十周年。世经所原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赋予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重大使命下,在佩琳院内应运而生。
六十年来,世经所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逐渐形成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思潮澎湃、学科交融的特色,成为中国世界经济领域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面向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经所将继续扎根研究世界经济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12月10日上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光华楼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战,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联席执行会长汪新芽致辞。
华民、伍贻康、戴炳然、邹根宝、唐朱昌、李维森、尹翔硕作为退休教师代表发言
裘新表示,复旦世界经济学科具有优良传统,底蕴深厚。学校把握国家战略与世界大势,在1964年成立世经所、1979年成立世经系,都在国内引领风气之先。60年来,世经所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逐渐形成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思潮澎湃、学科交融的特色,成为中国世界经济领域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学科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与广阔空间。当前,学校正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希望世经所抓住机遇,主动融入、积极投身改革,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兄弟单位的开放互动,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智慧力量。
“世经所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可以说,世经所为我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给予我往前走好每一步的精神力量。”翁铁慧1985年进入世经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曾在此学习、工作整整十年。她寄语世经所全体师生继续秉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不断学术创新、勇攀高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当中寻找到新的机遇与突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风雨兼程立潮头,佩琳院内应运生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回溯60年发展之路,世经所应国家需要而设立,应实时变化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国际形势变化和外交活动开展,我国外国问题的研究工作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研究人员与文献资料极其匮乏。
佩琳院
1964年2月17日,根据毛主席的批示和中共中央的决定,复旦世经所的前身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成立。创办之初,研究所设立在以李登辉校长夫人命名的佩琳院内。
世经所建所文件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从本校政治经济学系、政治系、新闻系、历史系抽调人员建设,号召大家做“资料员、研究员、宣传员”。1966年,研究所总人数从24人增至43人,后来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八九十人,逐渐成为我国国际问题研究重镇之一。
世经所建立初期部分教职工
早期,世经所以欧洲国别为单位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综合性研究吗,为研究所的经济学研究打下基础。1972年,以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系列丛书,开启国内这方面研究的先河。
《战后帝国主义经济》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世经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更名为“世界经济研究所”,设立全国第一个欧共体研究室,逐步形成以西欧、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别与区域经济为重点的研究体系。1979年,复旦成立世界经济系,在国内引领风气之先。1988年,复旦世界经济专业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1985年,第一届世界经济教师进修班授课老师与学生合影(该届进修班为全国许多地区培养了世界经济的骨干教师)
20世纪90年代后,世经所研究方向更全面组织形式更开放。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与原世经所教师、时任深圳市长郑良玉握手
2001年,世经所获批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后全面重组为三个研究部,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具体,研究力量更加集中雄厚,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最新一轮教育部重点基地评估中,世经所被评为优秀基地。
大师鸿儒引前路,家国情怀铭于心
“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是世经所一以贯之的办所理念,这里是国内世界经济研究的前沿阵地,在学术研究和项目资政上卓有成就。余开祥、江泽宏、陈观烈、洪文达、郑励志、葛霖生、伍贻康……大师鸿儒锐意进取,勤勉耕耘,世经所不断开拓创新、成果斐然。
1983年,余开祥所长(左二)与英国组教师商讨科研工作
风云激荡,与时俱进,研究所始终高度关注基础理论,在教学科研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也强调将科学研究与中国经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对西欧、北美资料的初试“练兵”,到近200部著作、译著的陆续面世,世经所肩负“习洋册”重任,是地区与国别研究范围最广的研究所。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系列丛书
建所伊始,研究所的研究范围以西欧和北美并重、政治和经济并重,设立德法组、英美组两个研究小组,尤为注重外文学习。1978年,研究所率先组建全国第一个欧共体研究室,并与欧共体总部建立联系,取得大批文献资料的免费支持。
更名后,世经所强调综合研究与地区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掌握基本情况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世经所承担大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出版各类专著、译著等,与兄弟单位编写各类辞书、年鉴,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频频发表。《战后日本经济》《美国垄断财团》《西欧各国经济》《法国宏观经济管理》等学术著作的出版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空白。
通过跨学科协同研究,世经所不仅在理论研究上不断创新,还积极服务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各种全局性、战略性研究,为中央、地方政府、企业提供重要决策咨询。
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与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原世经所所长郑励志握手
孙立坚教授(左一)在市政府专家咨询会议发言
融通中外开视野,桃李天下育英才
学术研究之外,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也是世经所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60年来,世经所英才辈出,培养出1549名硕士生和210名博士生,杰出校友遍布全球,大量活跃在政学商各界。
世经所2001届博士毕业合影、2005届硕士毕业合影
上世纪80年代,王新奎在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支持下展开对浦东开发开放的研究,90年代参与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实践工作。他认为:“大学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学知识、理论、方法固然重要,但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确立为国家报效的情怀。”
“搞理论研究要面向实际,研究现实问题也要敢于做理论提炼。”王战“双轮驱动”的学术理念也源于在世经所的学习工作经历。当年在中国第一个高校智库复旦经济研究中心工作期间,他以柳州课题为起点,开始参与地方决策咨询,迄今已参与30多个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规划。
余开祥、江泽宏、张薰华、陈观烈、蒋学模为第一届世界经济教师进修班题词
世经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多元化教学,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严谨开放的学术氛围。动静结合、融通内外,世经所拥有深厚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传统,通过教授互访、学生互换、研究合作、会议合办等方式,不断拓展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
世经所举办各类国际会议与研讨会
近年来,世经所进一步,将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有效对接,提供形式多样的国际和国内合作机会,让前沿学术成果和现场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还与国际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开放式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案。
风雨六十载,辉煌绘史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世经所必将深耕学术、作育英才,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