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教授诞辰120周年

作者:胡静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12-10


他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走来,为祖国的眼科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潜心科研、深耕临床,在沙眼和角膜病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推广角膜移植术,为众多眼疾患者带来光明。他致力于眼科教育事业,主编国内第一本中文版眼科学教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级眼科专业人才。

1120日是“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教授120周年诞辰纪念日。郭秉宽(1904 -1991),著名眼科学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第九、十届委员会常委、上海市第十一届顾问;上海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教研室主任。

近日,《秉心而行宽仁厚德——郭秉宽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正式出版,这本书既是对郭秉宽教授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的缅怀致敬,也是赓续和弘扬上医光荣传统的宝贵实践。这也是《百年上医·大师风采》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立志将眼科作为毕生的事业

福建龙岩,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19041120日,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郭秉宽教授就诞生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20岁那年,郭秉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私立协和医学院,在协和医学院,郭秉宽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眼科的皮乐德教授。在他的建议下,郭秉宽自费到当时的世界眼科中心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留学。1934年秋,郭秉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在皮乐德教授的推荐下,在维也纳市立总医院担任了两年的眼科住院医师。他在世界临床眼科病理的前沿领域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未来的眼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69月,郭秉宽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踏上了阔别八年的祖国土地。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遭受日方的狂轰滥炸,郭秉宽和同济医学院的爱国人士一起,创办了战时重伤医院。他还先后出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重庆)教授,并应对战时医学教育的需求,开创了“突击”“速成”式的眼科学授课方法。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郭秉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他探索沙眼的早期诊断,将8年的研究心得写成论文《初期角膜血管翳——沙眼原发性角膜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该文发表在1946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美国眼科杂志》)上。这个发现使许多沙眼病例得以早期诊断。

早在1946年,郭秉宽就在国内开展并推广角膜移植手术,并总结自己做角膜移植手术的经验,撰写多篇论文。

1948年底及1949年初,郭秉宽所在单位奉命迁往台湾,他拒绝随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为我国的眼科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地区沙眼患病率几乎达到90%,是中国当时排在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遵循防治并重的原则,郭秉宽为推动沙眼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1950年,上海市卫生局举办大规模的卫生展览会,其中有关沙眼防治宣传的工作在郭秉宽主持下由当时的眼科学会主办。在他的带领下,学会整理完成所有有关沙眼防治的专门与通俗资料,拍成照片百余份,一一加以注解。全套照片资料及宣传内容先后在上海及北京展出,对沙眼防治起了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每日就诊患者达两三百人。到了盛暑,几百名患者聚集在门诊,拥挤又炎热,环境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郭秉宽在防治所看诊。他住的地方离沙眼防治所很远, 开诊时很多眼科疑难病患者慕名而来、翘首以待,为了满足患者需求,他总是提前到岗,耐心详细地给患者诊治。有时下班铃响了,但他常常不下班不吃饭也要看完患者。

郭秉宽编著《眼科学》于195110月出版问世。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的《眼科学》,问世不久即告脱销。该书的编撰工作是郭秉宽在诊务与教务工作之余完成的。回忆起编纂该书的艰辛,郭秉宽自言“《眼科学》30余万言,插图百余幅……我一个人居然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我自己也很难相信”。

创办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及专修班

1952年,随着全国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上海医学院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并将原来的附属中山医院与华山医院中的眼科与耳鼻喉科划出,成立了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科医院的建立摆脱了综合性医院“小眼科”长期从属于“大外科”的局面,为医教研工作的蓬勃发展建立了基地。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后,郭秉宽担任眼科主任与教授并兼任副院长。

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时,眼科仅有医生12名,病床30张,每日门诊量30-50人。到1965年,医院眼科已被公认为全国眼科中心之一。医生达30人,病床120张,日门诊量350人左右。作为学科带头人,在郭秉宽的领导下,短短十余年间,医院眼科医教研获得迅猛发展。

传承郭老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精神,如今历经70余年的发展,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眼科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眼科亚专业门类齐全、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眼科中心。

1952年,郭秉宽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招收的一批新生中,挑选出90余名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眼耳鼻喉科专修班,这批学生于1955年毕业,不论留校的还是分配在全国各地的,都成了国内眼耳鼻喉科专业的骨干。眼耳鼻喉科专修班的开办,打破了医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大科”为主的传统制度,扩展和积累了集中培训专业人员的教学经验。

“在上医教学工作的三十二年中,我先后经历了四件最为振兴人心的大事:其一是首次完成了《眼科学》的编写出版工作;其次是成立了眼耳鼻喉科专科医院;其三是创办了眼耳鼻喉科专修班(医专丙);其四是成立了眼科研究所。”郭秉宽在上医建校55周年《院庆有感》中写道。

医德高尚关爱患者,

甘为人梯培养学生

郭秉宽始终对患者充满关爱与同情,为医态度低调谦逊,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竭尽所能去帮助患者,关爱患者。“当医生的就应该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这就是医学上的道德,也叫医德。如果缺乏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美德,那便是缺德。”

郭秉宽热爱教学,更善于教学。在医学教学中,他重视基础理论,善于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全局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批判不少人感到眼科工作很舒服,认为只有那么一点小面积好对付,把眼科看成是无足轻重的“小科”的观点。他强调“看眼底绝不可抱有‘一孔之见’,要从眼底的改变,联系到全身其他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在教学方法上,他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郭秉宽授课时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在听过课的学生中尽人皆知。更为重要的是他讲课时不是将书本照章宣读,而是有破有立,有分析、有批判,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既敢于肯定正确的观点,也敢于否定错误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能举出有力的论据,反复推敲,以理服人。

为师,他治学严谨,对年轻人无限关爱。不论是自己的学生或素不相识的眼科医生,只要有文章来请他修改,或有著作请他作序,他都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地进行修改,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为学,他正直率真,抵制不良学术风气。而他自己亦是率先垂范,在他执教期间,上海第一医学院眼科发表的文章里差不多每一篇都渗透了郭老的心血,但他从不居功,不掠美,不让把他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上。

1339复旦-5.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