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艾滋病防治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重要课题,同时也促使我们每个人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守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为实现“终结艾滋、共享健康”的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艾滋病(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会攻击和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免疫系统中的CD4+T细胞,从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1 HIV感染的传播途径
HIV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性传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是目前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经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文身等)等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以在宫内、分娩或哺乳期间将病毒传给婴儿。
2 HIV感染的分期
HIV感染并不等同于艾滋病,HIV感染分为三个时期:
急性期:通常为发生HIV感染后的6个月内。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80%的患者有发热),可伴有咽痛、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无症状期:这个时期没有明显症状,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艾滋病期:是感染HIV后的疾病终末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200/µL。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3 HIV感染的治疗
目前,HIV感染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俗称鸡尾酒疗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毒、恢复免疫功能并减缓疾病进展。ART治疗的关键在于按时规律服药。国内的ART药物种类丰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国家提供的免费药物、医保覆盖的药物以及自费药物。常见的治疗形式有三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便捷的三合一或二合一药物,每两月只需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最近也已在国内上市。
4 HIV感染的预防
使用安全套: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是预防HIV传播的有效方法。
避免共用针具:注射药物时应使用清洁的针具,避免通过共用针具传播HIV。
暴露前预防(PrEP)
暴露后预防(PEP)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PrEP和PEP:
暴露前预防(PrEP)
暴露前预防(PrEP)是当人面临HIV感染高风险时,通过服用药物以降低被感染风险的生物学预防方法。
适用人群:HIV暴露的高危人群,如男男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性工作者、性伴侣为HIV阳性者、性活跃人群(如青壮年、青少年等)
服药方式:口服用药包括两种:每日服药方案:每天定时服用药物,确保持续有效的保护。按需服药方案:在性行为前后服药,适合偶尔或不频繁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群。
另外,目前还有肌内注射的长效暴露前预防药物(国内尚未上市),可以为使用者提供长期的保护。
暴露后预防(PEP)
暴露后预防(PEP)指的是未感染HIV的人群在暴露于HIV高风险后(如与HIV感染者或感染状态不明者发生明确体液交换),尽早服用特定的抗HIV药物,以降低HIV感染的风险。简而言之,它就像是“艾滋病后悔药”,事前未做好防范,事后还通过药物进行补救。
适用人群:职业暴露的人群:如卫生保健人员、警察等在职业工作中接触到HIV阳性患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产生感染HIV的危险。
非职业暴露人群:包括在过去72小时内发生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阴道或肛门性交,或安全套破裂或滑脱,或与HIV阳性患者共用针具吸毒,以及被HIV阳性者性侵犯等。
PEP用药原则:采用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案,具体药物需根据医生建议选择的合适方案。PEP需在暴露后尽可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最晚不超过72小时,且需连续服用持续28天。
注意事项
① 做好保护措施:虽然PrEP和PEP能有效降低HIV感染风险,但它们不能提供对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保护,保持安全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仍然是预防HIV和其他性病的重要措施。卫生保健人员等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也应做好相关安全保护措施。
② 及时就医:PEP需要尽早开始,越早使用越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如果发生高风险暴露,务必在72小时内进行PEP。
③ 按时服药:PrEP和PEP的防护效果与规律服药密切相关。漏服药物会降低其有效性,因此务必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按时服药。
④定期检查:无论是使用PrEP还是PEP,都需要定期进行HIV抗体等检测,确保没有感染,同时评估药物的效果和耐受性。
⑤获取PrEP和PEP的地点:目前上海市已在各区设置暴露前、后预防门诊,包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种机构。具体信息可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查询。
(作者陈军,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专家志愿者,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建设了近40门医学健康科普课程,面向公众开放预约,围绕“疾病日”开展医学科普,通过“复旦大学博医团”集成预约义诊服务、科普讲座等相关信息,作为线上科普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