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一段82年前沉重的战争历史在即将被遗忘时得以挖掘。
影片导演兼制片人、海洋物理学家方励与主创团队携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10月27日来到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剧场。映前1小时,不少观众冒雨赶来、提前入场。600多人迎接跨越时空的沉浸体验,这也是政立院区剧场落成后首次放映影片。
特别放映结束后,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升远与导演方励对话,分享影片台前幕后。
张力奋认为,《里斯本丸沉没》是改变中国纪录片史的一部片子,并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
“不要说8年,18年我也做”
纪录片中,有个孩子对镜头问:“你们为什么一直坚持寻找一艘船?”这其实也是不少人对影片主创团队的疑问。
2014年,方励在中国东海东极岛拍摄电影《后会无期》,听说附近有一艘二战沉船。日军攻占香港后,于1942年9月底,押解1816名英军战俘与两千多吨物资,计划乘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前往日本。因日本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最终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船发生后,日军对战俘进行“大屠杀”。直至东极岛的中国渔民撞见,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划着舢板,将英军从水中救起,这场屠杀才被终止。据统计,有384名英军战俘被中国渔民救起,但仍有800多个年轻人葬送在异乡海底。然而,82年来,这段历史被日军所扭曲否认、被公众所遗忘。
“当年听到这个故事,我被打动了,所以我就想不顾一切代价把它搬到银幕上。”方励花费8年,“倾家荡产”带着团队满世界去打捞这段历史。“不要说8年,就是18年我也会做。”他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我不去抓住它,这段历史的人证就要消失了”
“从第一次下水搜寻,到确定沉船位置,花了两个礼拜。”有计划、专业高效的水下搜寻,让现场听众惊叹。
海底搜寻,最关键的不是设备,而是搜寻的思路与方法。方励介绍,搜寻到里斯本丸沉船并不困难,难的是怎么证明这艘沉船就是“里斯本丸”。团队利用声纳信标定位仪、大规模的声呐探测和影像呈现,在几百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域开展搜寻。最后,团队用物理学方法先证明沉船是钢铁船,符合里斯本丸的材料属性,再结合几何拟合图纸、船只的断点、历史资料记载以及中国渔民的描述,综合推断出这艘沉船正是“里斯本丸”。“寻找”,可以说是贯穿这部纪录片中的一大主题。寻找到“里斯本丸”只是第一步,主创团队还需要寻找当事人、后人,多角度尽可能还原历史面貌。
为找到1828位英军的后人,方励不惜自掏腰包,在英国当地报纸登广告寻人。“不能就这么忘了。这是历史赋予给我的机会,无论如何也要在最后两年抢到历史的尾巴。”当时方励这么想,现在依旧如此。
登报不久,团队就收到380多条直接线索。仅14天,团队就采访了20多人。那段日子,方励几乎天天“以泪洗面”,因为听到太多心碎的故事、太多无尽的悲欢与等待。
“我想让大家看到,不分国别、不分人种、不分时代,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他说归纳了两点支撑的力原动:一是太短、二是太重。太短,是因为闯入了历史的最后机会。“如果我不去抓住它,这段历史的人证就要消失了。”太重,则是由于两千多个家庭沉甸甸的情感托付。
“代表中国渔民、代表中国人的立场来讲述”
目前,《里斯本丸沉没》已在内地获得票房4490万。但在方励看来,影片的价值超过票房数据和几千万现金投注。
“历史就在那里,战争也就在那里,它们只是背景。”反战作为一个宏大命题,自然而然附着在具体的故事中,他更想要表达的,是千万个体与家庭的经历、情感与命运。
方励解释自己露脸,是为了能代表中国渔民、代表中国人的立场来讲述,“如果我不出来当叙述者,那就真的只有英国人的声音在讲述了。”他不计较利益与回报,也不想在影片中去粗暴地做“谁对、谁错”的历史判断,而是更关注影片的情感穿透力能否直击观众。而无数家庭悲欢离合的背后,是那场大家都不希望有的战争。它残酷、无耻,给亲历者与后世都留下难以估摸的伤害。
王升远则表示:“面对战争中人性的恶与屠杀,我们需要保持纪实、思考和判断。”
如此,我们才能给后人留下警醒,也能有温暖、希望去面对这个世界。
“因为上海话,里斯本丸事件才被讲述出来”
活动尾声,方励还分享了一个有关上海的故事。
影片中,有三位英军士兵在中国渔民的帮助下,躲在小孩洞而逃过日军搜捕,又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辗转多地逃到重庆,向媒体讲出他们的遭遇,里斯本丸事件才被世人所知晓。
“这三人中,有一位英军士兵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在上海租界、天津租界、香港租界都曾当过警察,会一点上海话和阅读。”方励介绍,正因为会讲上海话,他才能和中国渔民沟通,“因为上海话,里斯本丸事件才被讲述出来,才有我们今天这部影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