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不仅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而应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站在相辉堂的讲台上,灯光聚焦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周行涛教授身上。
今天(11月5日),刚给病人做完手术的周行涛来到本部校区,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讲授“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题为《追光之路:近视防治与透镜实践》。
一条追光之路
每天早上,伴着朝阳,周行涛都用一万米的晨跑开启一天生活……大屏幕上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他如何一步步靠近心中的理想——“做个好医生”。
全球近视人数高达12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周行涛进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后,师从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的开拓者之一褚仁远教授,学习屈光诊疗。
近视不只是光学问题,还会损害视觉,高度近视严重并发症甚至可以致盲。周行涛建议同学们,要在眼睛尚未感到疲劳时就要使其得到休息。
一把创新之刀
2007年,周行涛及团队在褚仁远教授指导下,完成《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说起这把刀,周行涛的思绪一下拉到20多年前,他走过一座小桥,穿过一片农田,一家家敲刀片厂的门,寻找合适的样品。
彼时,中国还没有自主的激光刀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进口,甚至几个医院轮着使用一台机器。在褚仁远的带领下,从1996年6月开始,历时8年时间,团队完成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制作。
在此之后,周行涛带领团队连续创造多项“第一”:2010年5月,周行涛完成中国第一例全飞秒手术,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明一种“SMILE-CCL”的新方法。时至今日,全球约完成1000万台这样的手术,他也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
一个摆渡之人
从心关爱患者”,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在日常工作之余,参与组建“中国好医生周行涛近视防治小分队”和“近视小飞侠”志愿服务团队,进校园、入基层、面向社会,开展近视科普、近视筛查等志愿活动,推动近视防控工作。
2016年第十届国际防盲大会上,周行涛被国际防盲大会授予“国际防盲英雄”称号,大会对他的防盲事业给予最高评价。
“用眼习惯好,明亮眼睛呵护好。”2024年,复旦大学新春团拜会上,一首由医生、护士、技术员组成“近视科普小飞侠团队”共同创作的护眼舞台剧《为eye瞳心,爱笑的眼睛——2024新春特别版》上演。在此之前,舞台剧已演出50余场,为孩子们带去寓教于乐的近视防控宣讲。
写科普书籍、建科普网站、做科普公众号、打造科普直播间、公益热线、动画、舞台剧、护眼歌……周行涛说,我们希望把医学科普做起来,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工作和科普之余,除了跑步,周行涛把写作也当成他放松和抒发情感的方式。他曾在一篇随笔中将自己比作一位摆渡人,并写道,“如果医生是摆渡人,那么当我们伤了、病了,就成为了岸边的渡客。一切都是在渡中。我因为做医生,成为一段光阴小河的摆渡人。渡患者很短,至彼岸很长。”
课程的最后,周行涛呼吁在场的医学生:“希望我们一起加油,为健康加油,为健康中国加油,为健康世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