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学子80余载,这套教材依然生机勃勃

作者:赵天润、方东妮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11-18


刘大杰先生被誉为20世纪最有才气的中国文学史家”,其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一经问世,便被视为“文学史研究领域内具有系统性、成就最为突出的一部文学史样本,确定了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基本范式”。

复旦中文系拥有强大的古代文学研究团队,自建系以来便有“古代文学史”这一基础课程,历代名家学者参与课程建设,延续至今。这也是刘大杰人生中最后的也是停靠最久的“驿站”——他在中文系工作长达29年。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

书写著作里程碑

 “李白的一生是最平凡的,也是最不平凡的……所谓最平凡的,他一生没有做过一点正经事;所谓最不平凡的,他是什么事也做过,什么生活也尝过。那最平凡的生活,使得他不能成为廊庙之器;但是那最不平凡的生活,使得他成为最伟大的诗人。”研讨会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读了一段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写李白的话。

文如其人。这平凡与不平凡,也映射着刘大杰的人生。

“刘大杰先生是《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的同龄人。而他的生命,也伴随着这门学科的持续发展而得以不朽。”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程苏东说。

1933年起,刘大杰两度在复旦中文系任教。曾任文学教研组主任、中文系代主任,是复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任职期间,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上,《中国文学发展史》是研治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30年代后期40年代初期,他编写出《中国文学发展史》。其后三度修订,整个历程长达近半个世纪。相比于后世以团队为形式编撰的文学史书籍,《中国文学发展史》由他一人所写,全书行文统一流畅、富有文采。在上世纪60年代,该书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文科教材。

1904年,首部由国人撰写的文学史著作《中国文学史》问世,到20世纪前期,文学史通史性质的书出版了80余部,为何是这套书确立了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基本范式?

复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认为有三个原因:理论特色、时代立场、个性化特征,“这套书站在‘五四’新文化的立场上,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新的总结。”

 “它是刘先生最受认可的著作之一。在我读书时,便用它作教材。1993年,我开始在复旦任教,也用这个教材。”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陈引驰介绍,这套书篇幅大、内容丰富,既有法国朗宋、丹纳等人思想的影响,又延续了刘大杰对胡适、王国维、梁启超的研究,可谓是中西结合的结晶。

刘先生的一生,始于文学创作,继而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终则潜心中国文学史的教研工作、创作活动。1983年,他辞世六年后,教育部重印《中国文学发展史》并作为全国高等学院文科教材,至今依旧润泽广大学人。

薪火相传:

古代文学教研的发展与创新

复旦中文系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重镇,早期耆旧中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的古代文学史研究有丰硕成果。

薪火相传,1949年后,除《中国文学发展史》外,复旦中文在“古代文学史”学科教材上建树颇多。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文学史教学最重要的专业读本,郭绍虞、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持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和多种“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是“文学史”课程的重要辅助著作。

20世纪末,中文系教授章培恒与骆玉明合作主编《中国文学史》(三卷本)被誉为“石破天惊”之作。其后,二人又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中国文学史新著》,不仅在教材界取得影响,而且在学术界产生反响,还被译为日文。骆玉明单独撰写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被翻译成英文、由欧洲重要学术出版机构印行,为国人文学史著作中的第一部。

要编写一部系统的文学史,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文学的根本价值何在?推动文学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五四时期与“白话文学”的口号相对应提出了“人的文学”的口号。这种对人性的关注在刘大杰的著作中初见端倪,也在《中国文学史》及其后的著作中体现。

“我们的基本写作原则——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同步……固然一如既往,但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可能地显示中国文学的前现代期所出现的与现代文学相通的成分及其历史渊源”,章培恒先生在增订本序中如是说。

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史

经典课程新思路

“教材与教学并非亦步亦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使用教材,又能适当脱离教材加入当代新成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复旦中文系主任、教授朱刚说:“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之一。”

“中国文学史”是中文学科上最主干、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授课量也最大。课程坚持开设平行班,每一学期基本开设二至三个班级,同时也组织有利于互动的小班化教学。

按《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唐代以前”“唐宋时期”“元明清”的三阶段划分,复旦中文系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分三学期授课,加上现当代部分,至少需要五个学期(虽然学生常常会同时修习古代部分与现当代部分)。这种划分方式,与复旦中文学科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宏观判断息息相关,背后含“唐宋变革论”等学术资源支撑,也蕴藏着较高的学术含量。

2002年开始,由复旦中文系原系主任陈思和主导,整个古代文学研究团队开始以“文学史概论+经典原著精读”形式,在上、中、下三学期的《古代文学史》,开设《原典精读》与之相互配合。“到2022年,全系已有十几门这样的经典细读”,陈引驰说。

经过代代中文人的集体传承与努力,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而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建设仍在持续推进,走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

1336复旦-7.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