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恕行讲述在求索的过程中攀登

作者:汪祯仪、曾译萱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11-18


“人工智能日新月异,要想进一步发展,数学的突破少不了。”

10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恕行站上相辉堂北堂讲台,以《求索、攀登、奋斗》为题,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从自己的经历说开去,结合应用案例深入浅出,将数学科研之路与复旦2024级理科新生分享、共勉。

在复旦,结缘偏微分方程

“我出生在解放前,成长在新中国,从小就对解方程很感兴趣。”

从未知推导已知,由问题找到答案,这个神奇的过程让少年陈恕行着迷。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报考了复旦数学系。1959年国庆,在第一教学楼前,陈恕行留下一张青涩的合影。

数学研究如何走向应用?1960年代,青年陈恕行与复旦数学系同事深入工业一线调研,造访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前往上海重型机器厂探访江南造船厂生产的万吨水压机,到工业生产第一线调研学习。

通过深入社会生产实践,数学系师生对书本理论的应用需求有了更深了解,还参与到解决应用问题工作中去:以苏步青先生为代表的复旦数学人长期参与江南造船厂的研究工作,并发展了计算几何的新方向;数学系尚汉冀等与上海柴油机厂联合,研究出新型气缸活塞设计,不仅提高厂里的生产效益,成果还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当时,有些人认为数学只是科学技术的计算工具,“这样的认知是肤浅的”,陈恕行说。“随着国家工业水平的提升,你会发现数学的很多应用,还远未被发掘出来。”

“用小机器解决了大问题”

1975年,陈恕行等人采用复旦研制的719 浮点计算机进行计算,输入和输出设备仍采用原始的穿孔纸带。尽管719计算机是复旦计算机史上第一部用高级语言编程的机器,但相较于国外的先进计算机,在计算能力上仍有数量级差异。“但我们等不了”,陈恕行说。从来没有数字计算经验,那就从零开始,从头查资料、学方法。

“用小机器解决了大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戏称这段难忘的科研经历。

回顾一生的研究工作,陈恕行说,“我这一生一直在求索,对数学的认识不断加深。”最开始,只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学习数学是出于兴趣爱好;后来,了解到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才认识到数学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数学是核心技术,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在求索的过程中,我不断攀登和奋斗。”

陈恕行对在场的同学们表示,来到复旦开启新的人生历程,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思索,会遇到困难和挑战。碰到困难不是坏事,“每天都像喝白开水一样度过,那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克服困难、踏上新台阶,才能不断前进。”科研的过程是突破与迷茫的反复纠缠,胜利喜悦是暂时的,艰苦攀登是长期的,他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索兴趣。

1336复旦-4.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