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举行

作者:陈天慧等摄影:马楚涵等 视频: 来源:医学学工部发布时间:2024-10-28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爱国奉献,服务人民。今年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成立30周年。30年来,博医团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学医初心,在行走祖国大地中厚植家国情怀,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10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图文信息楼1829室举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一同回顾博医团接力奉献、为民服务的历程,分享初心、共话担当,推进博医团在新的起点上奋楫再出发,书写新时代上医人“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新篇章。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出席会议并讲话。原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熊仿杰,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多年组织博医团志愿服务的荣休教师李巧云、陈苏华,以及学校及医学院相关职能部处、各附属医院有关负责同志,博医团专家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主持。

袁正宏指出,博医团走过的这30年,是传承与创新的30年。老一辈上医人以身作则,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新一代上医人不断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模式,让博医团影响力更加深远,让上医精神更加弘扬。回顾博医团30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专家和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强大组织保障能力,离不开服务实践地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

“我们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必须把自身发展置身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势’与‘大事’中,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谋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袁正宏强调,要持续关心支持博医团的深化拓展,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博医团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博医团的服务行动与组织建设。要注重发现总结一线师生开展实践育人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经验进行推广。要推动医学教育服务群众取得新进展,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相结合,深入推进“共建托管”2.0版改革,引导广大师生校友投身到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事业,挺膺担当、不负使命,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原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熊仿杰回忆了自己多次带队参与博医团志愿服务的情景,熊仿杰指着1997年《上海医大报》上的旧照片说:“这就是我们当时出发的情形”,时光芿苒,熊仿杰对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我一直在思考,博医团去医疗志愿服务,不仅仅要把人带过去,还要把我们的特色,把我们的技术留在那里。当时我和华山医院的张永信书记说,能不能带一些我们上医的特色去,张书记马上准备了两箱华山医院皮肤科自制的药膏,我们带着这两箱药膏出发前去义诊,没想到特别受欢迎,当地的百姓热情高涨,队员们饭也没吃,一直看到下午2点。还有患者追到博医团下榻的酒店前去咨询”。熊仿杰强调,博医团的工作还需要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博医团的故事写好,讲好,延续好。

“博医团这支队伍是上医精神的最好传承!”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4年、1996年博医团带队老师刁承湘回忆起自己带队博医团的经历,仍然深有感触。“当时,我们很多博士生们参与了博医团医疗志愿服务,但是光有博士生可不行,还需要有专家把关,便携医疗设备的支持,多部门都来支援,我们向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附属医院提出了需求,各家单位二话不说就把专家和设备都配齐了!”博医团从1994年组建,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群人的理想与传承。

“博医团,它不仅承载着我的青春记忆,更寄托着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博医团学生团长,眼耳鼻喉科医院博士生陈天慧分享了自己在2023年、2024年参与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故事。在宁夏西吉服务时,陈天慧发现当地的患者眼病复杂且严重,对于多样化的手术选择和复杂的病情,很难对患者的手术做出合适的手术方案。返回上海后,通过大量临床数据的收集,结合在西吉当地的义诊经验,在导师的支持下开发了全新的手术选择方案,能够更快地通过患者数据,获得更加精准的诊断,更加微创化的手术选择,提高手术效果,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近日,团队还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开发了适合中国患者的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方法。“从加入博医团开始,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做,才能传承复旦上医博医团几代人梦想的缩影,能够真正应用到祖国的大地上。”陈天慧说,“我要牢记初心使命,发挥医学专长,继续深耕学科的难点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参与博医团,我深感医学不仅在于追求专业卓越,更需秉承‘基层导向、人民至上’的精神。这正是博医团三十年来薪火相传的核心,也是新时代医学生须时刻践行的信念。”博医团学生副团长、华山医院博士生焦可馨回忆自己在奉贤区柘林镇的义诊活动遇到一位罕见肌肉病孩子,这正好与她的专业方向相关,她立即联系华山医院的老师,为其申请了免费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胶原6相关肌病,发病率仅为一百万分之一。今年,焦可馨在贵州剑河送医入户中遇到一位因患有多年脑梗和高血压导致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早早等在门口,当博医团赶到时,他激动的说,“你们就是“指点江山”医疗队的后辈啊,有你们的帮助,真是太好了!”那一刻,焦可馨切身体会到医疗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这样的实践中,我开始真正理解医疗服务的意义,不仅是提供技术和治疗方案,更是为那些无助的人点燃希望。”目前,除了义诊活动外,焦可馨还负责公众号“复旦大学博医团”的运营,通过线上科普打破医学知识的壁垒,让更多人获取医学常识。

中山医院博士生车鑫雨在2023年、2024年先后参加博医团的日常化志愿服务,并先后跟随博医团前往湖北省公安县及山西太原的医疗志愿服务。在湖北公安,车鑫雨详细了解了公安县心内科的病种分布,业务情况与学科发展,与当地医院的医生积极交流看法交换意见,倾囊相授分享科研课题申请的经验。义诊过程遇到的一些特别的病例引起了他进一步思考:以往我们认为“双心疾病”(心理疾病合并心脏疾病)在城市是多见的,其实随着经济社会与乡村城市化的发展,疾病谱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提醒我们观念上要及时更新,治疗上也要因地制宜。“这一段经历持续鼓励我更多地参与博医团的常态化社区义诊与疾病科普活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发挥医学专长,积极服务群众,以灭除人类病苦为己任,勤勉不辍。我渴望继续紧随博医团的步伐,不仅以双脚去丈量这片辽阔的祖国大地,更愿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深深扎根于基层,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让爱与责任的光芒照亮我前行。” 

妇产科医院博士生常龄予在今年奔赴了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河南省郑州市和开封市兰考县。常龄予是科研型博士,在兰考县妇幼保健院,她跟随妇产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张旭垠医生参加门诊义诊,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遇到了一位辗转多地、就诊多次的宫颈癌患者,她已经经过多次化疗,本以为她会焦躁不安,但实际上,她已“久病成医”,对自身病情非常了解,甚至能把成熟的医疗诊治指南背出。张主任仔细查看过往报告后,首先给予她肯定和鼓励,随后通过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她讲解和介绍宫颈癌最新的各项治疗方法,并笑着鼓励患者焦躁不安的丈夫说“你看,她做的多好!”在郑大三附院,常龄予还跟随妇产科医院产科夏贤医生接诊了一位孕期抑郁的女性,夏医生在问诊之前以最快速度平复患者情绪,充分得到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后,才开始专业的诊疗帮助。无论是张主任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最新的临床诊疗指南为患者提供支持,还是夏主任给予患者坚定的心理支持,都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常龄予认识到“医学生的初心和使命,不仅仅是成为一名会看病的医生,更要随着时代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学习精进,在增进专业能力的同时践行医者精神,成为一名有深度、有温度的临床医生。”

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成锋自2022年以来一直作为专家志愿者参加博医团,他的父亲张永信、母亲周剑萍在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上医“指点江山”医疗队,从上海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在极度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扎根11年,为老百姓解除病痛,改变了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被当地人民赞誉为“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50多年后,张成锋参加博医团,沿着父母的足迹回到第二故乡。在剑河县,张成锋开展了义诊,送医上门,教学查房,指导手术,授课等一系列医疗活动,尽最大努力帮扶当地的医疗工作。还走访了当年被“指点江山”医疗队救治的患者,培养的赤脚医生,以及资助的贫困学生,重温医疗队的感人事迹。“2023年,我再次前往剑河县,重点走访了50多年前医疗队控制麻疹大流行所在的剑河县南哨镇高定村。当地卫生员和幸存者为我们讲述了先辈们跨越崇山峻岭,不畏艰险救治老百姓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哽咽流泪,听者无不震撼,感动。”张成锋讲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生和‘指点江山’医疗队的后代,我很幸运有机会参与博医团,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把他们的伟大精神发扬下去。”今年夏天,张成峰再次随同博医团,前往西北边陲古城新疆喀什开展医疗志愿服务,为改善喀什地区乃至南疆各族群众带去优质的医疗服务,做出复旦上医人的贡献。

中山医院老年医学中心骨科主任林红,今年也作为专家志愿者赴四川绵阳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和博医团师生一起义诊,送医下乡、走村入户,下到最基层,直接送医送药到老百姓的家中。同时还在当地医院开展会诊、示范查房、病案讨论、前沿学术讲座等等,在健康服务的同时助力当地基层医护人员专业能力提升。林红分享了一件在送医入户中的故事,“我随博医团来到梓潼县一户母子同患多种疾病的村民家中,儿子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母亲遵医嘱按时吃药病情稳定,但儿子未按时吃药导致血糖异常,我们劝他赶紧去医院治疗、一定要按时用药并规律随诊,他却不以为然。这反映了慢病患者缺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种健康意识!这就让我意识到,除了治疗患者疾病,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的重要性。”作为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常务委员,林红始终坚信,医生不仅要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更要走下手术台,走到群众身边去帮助他们,积极开展进行健康科普宣教,做好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徐军在主持会议说,30年来博医团不断成长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上医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示范品牌,成为弘扬上医精神的示范团队。面向未来,要继续高举“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旗帜,持续瞄准组织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加强博医团自身建设,在深耕实践基地上下功夫,在推进博医团与科普讲师团联动上下功夫,在推进博医团品牌与其他育人品牌协同上下功夫,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上下功夫,在总结推广博医团实践育人新范式上下功夫,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取得实效,做到不负嘱托、践行使命、服务人民。

座谈会最后,师生代表共同为博医团庆生,向成长期许,向未来出发。

三十年前,博医团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承载着医学院“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崇高使命,踏上了医疗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征程。三十年来,博医团始终坚守初心,以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社会的健康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博医团已经成长为了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厚社会根基的医疗志愿服务力量。在未来,博医团将开启新的征程,不忘医学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