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教师奔赴滇西 在课堂中点亮青春

作者:汪祯仪、姚冰然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10-21


————————————————————   核心阅读   ———————————————————

成为银龄教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力出发,用真情和真心,将知识与希望播撒到更多地方。无论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还是助力当地科研平台建设,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从未阻挡他们为教育奉献的步伐。银龄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用温暖和智慧点亮了更多人的未来,也在这份责任与爱中,成就了更广阔的教育梦想。

 

心怀烛火、余霞满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有一批“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跨越2000多公里,从上海到云南,带着教坛沉淀几十年的知识与经验,正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滇西大”)支教,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教坛生涯。跟随复旦老教授们一起来到滇西大的,不仅有复旦模式,还有复旦金课。

这群教师被称为“银龄教师”。“人生就像蜡烛,还没有燃烧完”,“趁现在身体还行,为国家多做点事情”,是他们的初心。

茶几上补课,“不让一名学生缺课”

帮助学生学习与进步,是每位银龄教师的心愿。“不让一名学生缺课”,这句话一直在基础医学院银龄教师王海杰的心里。

 “请假同学或对授课内容不理解的同学,欢迎课后随时找我。”新学期第一节课,他就叮嘱健康科技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神经科学是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具有一定难度。学好这门课是为临床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至关重要。

王海杰为请假的同学补课,也吸引了其他同学前来听讲。最多的一次,王海杰的教师公寓里来了十几位同学,沙发和椅子都坐满了,他干脆让同学坐在茶几上听。他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结束时,同学异口同声,“老师,这比我们自己看书明白多了”。

王海杰在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举办了首届神经科学绘图大赛。“比比谁更能把复杂的神经学理论用一张图阐释清楚”,“画图不是背图抄图,而是要创新性地绘制”,学生们通过绘图比赛增强了立体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他本人给获奖同学发了奖金,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神经科学的积极性。

他还引入复旦“微课”教学模式,“聚焦主题知识点,用10-20分钟介绍研究进展,由此拓宽学生思路”。

200份试卷,化身200封感谢信

 “营养、食物与健康”这门通识课在来到滇西大前,已经畅销复旦12年,年年秒空、场场爆满。上学期在滇西大首次开课,选课名额翻了倍,依然“秒光”。

在授课教师、公共卫生学院银龄教师厉曙光的宿舍内,珍藏近200名同学的首次作业答卷。

25道选择题后,厉曙光附上一行征集意见的小字,“请写下对这门课的意见和建议”,括号中特意注明“选填,不记分”。作业收齐后,他发现答卷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非常喜欢这门课,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实用有趣的课程,感谢老师的倾情付出”,“有幸听到复旦老师的授课”……

滇西大建校不足十年,毕业生不过一、二届,论文的修改、预答辩、答辩是所有人面临的挑战。预答辩以后发现学生存在较多问题,于是和北大的教授一起在晚上举行了有针对性的线上讲座《本科生论文的撰写和存在问题》,有170余名学生参加。此后,厉曙光又自告奋勇肩负毕业论文一对一指导的任务。从早上9点开始,原来安排是指导8名学生修改论文,结果来了21位学生。讲了一天,他嗓子都哑了。

 “我一个人讲不过来”,厉曙光提出了对2025届毕业生要提前开展毕业论文撰写的动员、辅导、指导工作,与其他几位银龄教师,一起组织下一届毕业生论文的系列培训。他主讲《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和综述》,大礼堂的300个座位座无虚席。明年的毕业生论文撰写,他又承担了9名学生的指导任务。

夫妻双双前往滇西大

数月前,在上海机场安检处,一套套动物实验剪、刀具和各种实验器材在托运时引起了安检人员的注意。

“这是复旦大学专程从上海带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验用物品”,在王海杰爱人、基础医学院谭玉珍教授的解释下,这批实验器材被安检人员贴上了“小心易碎”的标签,踏上前往云南的飞机,成为复旦上医支援滇西大促进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助力之一。

这批实验器材全部来自于跟随爱人来到滇西大的谭玉珍教授的实验室。谭玉珍得知健康科技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尚不完善后,从自己实验室中分出一部分实验耗材带到滇西大,并多次往返上海与云南,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当时,谭玉珍教授还不是“银龄计划”的一员,“无论是否加入计划,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无论通过什么形式,我都会尽我所能。”

不久前,谭玉珍教授正式参加“银龄计划”,再次前往滇西,承担起健康科技学院课程教学的重任。在谭玉珍看来,“组织学,是显微镜下的解剖学”,要开展形态学实验教学,显微镜和组织切片必不可少。滇西大没有生物显微镜,谭玉珍积极向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在院校多方努力下,最终筹得10台显微镜。此外,她还积极联系购买组织切片,并利用休息时间在居住的公寓内一张张为学生挑选适合教学的组织切片。

像谭玉珍这样为当地嫁接资源的银龄教师们还有很多,他们促成了许多如解剖模型、器械、教科书等医疗教学器材的捐赠,推动完善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建设。

真情扛起“造血”重担

“银龄”教师的到来,是一场“造血式”的帮扶。复旦银龄教师发挥种子资源、纽带和智库作用,在课程教学、科研指导、教学指导、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支持滇西大,提升当地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滇西大作为一所年轻院校,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通过“传帮带”,银龄教师们将教学和科研经验倾囊相授。健康科技学院开展的“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和银龄教师结对子,通过生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密切交流,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谭玉珍说:“我们作为银龄教师来支援滇西大,不仅仅是来讲课,更应该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获得提升。”科研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青年教师开展研究课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谭玉珍认真规划起平台的设计细节。

 “认真、严谨、创新”,这是王海杰银龄支教时刻恪守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他发现目前国内没有适合神经科学课程的教材,于是经过广泛调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审批,邀请复旦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14所高校的29位专家,编写高等学校教材《临床神经科学》。  

 1333复旦-6.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