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课开课满月,成绩如何?复旦交出答卷

作者:​赵天润、汪祯仪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10-21


本学期,复旦师生课表有了新变化——一系列以“AI”开头的课程代码全新亮相。

学校开出AI-BEST各类课程61门、含平行班102门次、选课学生覆盖近4000人。其中70%的课程都全新设计打造。

新课表背后成绩单如何?

AI大课建设从今年4月底启动,建设团队在30天时间内制定详细的设计落实方案,全校上下在3个月时间里高效运作,截至7月份,建设全新的116门“AI大课”课程。同济大学贡献 10AI类课程与复旦共享共建。AI课程覆盖全部一级学科。

AI大课”的建设统筹全校专业师资。计算机学院牵头保障了AI-BE类课程的建设需要。此外,学校还打造一支规模较大且运行得力的博士生助教团队。

计算机学院邱锡鹏教授新学期开出两门AI课,一门E类,一门S类。其中,AI-S类课程《大模型理论与方法》为新开课程。为了今年9月与101位选课同学见面,团队梳理了大模型知识体系,编排课程内容和讲义,与华为、百度、英伟达等头部科技企业联合共建了编程实训平台。此外,课程配套教材《大模型原理与方法》计划于今年年底出版。

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钱振兴《人工智能安全》备课团队,则依托复旦相关领域自主知识体系教材6本,在以往200余篇论文、专业方向2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与科普图书4本的工作基础上,将领域精华内容浓缩至一学期课程中。

校长金力认为,复旦AI大课各教学团队要依托教材建设,不断更新前沿知识点,培养学生用AI解决问题的思维,开启科研新范式,期待培养的学生比老师强。“人工智能本身的进展瞬息万变。这意味着我们要随时更新课程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走近人工智能。”金力表示,希望通过复旦大学的尝试,搭建起AI大课建设的框架。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

开课首月,课堂效果怎么样?

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会颁给看似离物理学有些遥远的计算机和AI领域?108日晚,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的AI-B类课程《走近人工智能》课堂上,她结合最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向同学们引入机器学习基础相关知识点。

这门面向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的AI基础课程,共有6个平行班,选课人数超600人。如何激发非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知识与自身专业背景相结合?简化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理解,强调应用场景切实感受技术在现实世界应用,上课一个月以来,黄萱菁与团队成员总结了不少经验。

人脸识别技术的伦理问题、深度学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的未来……团队鼓励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挖掘人工智能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前沿应用,“我们鼓励大家在课程作用中采用AI大模型整理和组织内容,并通过AI生成相关展示图片。”

S类课程是立足文社理工医及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AI+X课程。“我们既是一个教学团队,也是一个科研团队”,熊易寒教授介绍。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开的这门AI-S课程《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重点聚焦在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如选举、政治传播、城市治理、政治参与、国家能力等。

以学术为根本,课程主讲教师参与到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等AI技术落地国家治理的项目中。通过这些实际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学生更加切身从计算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视角,审视其对政府效率、社会公平和民主治理的深远影响。

实践,是AI大课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最近十年中,全世界AI安全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这是AI-E类课程《人工智能安全》的目标。实践环节占比高达18课时,涵盖当今AI安全技术研究最具活力的几个方面,钱振兴教授以实践案例的方式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编写程序,攻坚克难。对授课教师钱振兴而言,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引导学生“消除对未知知识的恐惧”。

“现今,在医学信息学、神经调控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对脑科学和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巨大。我们的课程就是瞄准这些AI应用的现实场景开展课程建设的”,AI-T类课程《AI for Brain Science: 数据、计算和前沿》主讲教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说。

以脑科学和智能领域最前沿的热点为课程蓝本,课程邀请央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在内等一线科研界、产业界专家与学生就脑机接口存储器、人工智能在脑疾病诊断与预测、大脑网络建模与仿真等前沿话题上开展交流。与现实AI应用紧密联系,课程启动群聊机器人帮助同学们解决常见问题。

在复旦AI大课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同学,他们是同济大学参与“复旦-同济优质课程互选”的学生。每节课,他们跨越3公里拿着专属的复旦校园卡进校,准时坐在教室。

复旦获得邻居高校同济大学的鼎力支持,共建共享AI课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于幸泽表示,他开设的课程《艺术造型》“课程模式由原先的‘师-生二元’演变成‘师--AI’三元”,AI成为了课堂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能帮助进行知识点回顾、语音交互、案例演示,还能协助学生进行作品生成、人机共创。机械臂、脑电传感器、深度学习算法等先进AI技术的实地加盟,为课堂带来前沿实践的乐趣。

未来无限,

AI大课如何持续发力?

为了全力保障课程建设的需要,复旦大学前期进行全校统筹动员,相当一批国家级人才投入AI大课建设。

从这个学期开始到明年春季学期,学校推出至少100AI课程;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让科学智能成为复旦迈向世界顶尖的发动机,让AI课程体系成为全校AI生态建设的发动机,让复旦成为上海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不止高等教育,一切领域的未来,都属于AI”,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ichael Levitt这样形容他眼中的人工智能。“快速拥抱AI,这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