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撷英系列】明法为学 正道为人 ——复旦大学法学院本科教育教学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0-16

编者按: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为更好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复旦大学把2024年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年”,着力提升“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举全校之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务处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检查,展示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风采。

1905年复旦公学章程中设立法学课程,1914年启动成建制招生,1929年正式建院。在百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法学家群星璀璨,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执教,形成了复旦法学特有的精神特征。后虽几经改组与调整,但依然薪火相传。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

复旦法学院注重学科交叉、实践导向和国际视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法学学科。国际化办学特征鲜明,在跨国法、比较法、民商法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在涉外法律实务人才和学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学科开放融合度高,建设问题导向的法学内部学科融合机制以及相应的协同育人和合作研究路径,并在法律与社会科学、法律与科技、法律与战略新疆域等领域取得融合创新的突破性进展。

一、教学师资力量雄厚

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名,其中80%的教师有海外教育背景,半数以上教师为教授,另聘请高水平实务导师180人。曾有3名教授先后分别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以及上海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多名教授获评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近五年,孟烨、熊浩、汪倪杰、赖骏楠等教师参与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多项佳绩。

2024年法学院迎接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会议

二、重视卓越人才培养

法学院注重价值引领与人格养成,为每一位本科生全学程、分阶段配备导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以荣誉课程项目、全英文、本硕共享等双语化、小班化、精英化课程,聚力培养具有前沿学术视野和持久学术竞争力的卓越法治人才。2022年首设“法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法经双兼”的卓越法律人才。2023年建设PPL(哲学、政治学、法学)直博生培养项目。

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获批设立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创新基地。

法学院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三、强化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认证课程(含18门示范课程在内)共计63门,编写完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1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研中心1个,编写完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本,获批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研究会基地立项,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开设本科生“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必修课程。

发挥案例教学优势。通过“诊所式”教育、模拟法庭及模拟仲裁等形式开展教学,并与法院、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等实务机构合作,精选了包括上海高院在内的合作实践基地20余家。已建设特色课程:“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方法”“法律文书课”“法律诊所与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课”等。2024年,杜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袁国何副教授等作为团队成员申报的案例课程项目《“熊昌恒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研习》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精品案例课堂”,是法学院在法律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改革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探索“理论+实务”双轨的教学模式。开设34门实务课程,涉及法律与金融商务、知识产权、律师诉讼实务等方向,通过实务课程的选读,可以与真实的法律实务开展对话和连结。

加强基地平台建设。目前共有基地平台18个,其中包含了两个国家级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和“复旦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5个省部级基地和11个校级基地,其中2022年新增省部级研究平台“智慧法治实验室”和校级研究平台“复旦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2023年新增上海市司法局首批依法治市研究基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和校级研究平台“复旦大学‘双碳’目标法治保障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重视教改项目培育。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近五年,法学院建设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9项。其中线下课程6门,线上线下混合型课程1门,特色在线课程1门。

四、加快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法学院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60余所海外院校及WTO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除与耶鲁、牛津等高校合作的校际项目外,在学院层面稳定运行的海外交流项目有36项,与海外院校互派师生开展交流与学习。法学院本科生中曾有国际交流及涉外实践经历的比例超过50%。学院将逐步实现本科阶段学生在境外学习经历的全覆盖。2010年起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商法”国际硕士项目,本科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

截至2024年3月,法学院共与17所海外院校建立研究生双学位培养方式,为双学位项目的学生提供第二或第三年赴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波士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院校攻读第二学位(LL.M)的机会。

法学院部分合作院校情况

五、以行践知,引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019-2024年度,法学院共有363个社会实践项目完成立项,320个项目成功结项,106个项目获优秀及以上等级。赵之深同学担任负责人的实践项目“高中通识教育开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大学阶段发展的影响——基于不同区域重点高中的比较”获评复旦大学2022年社会实践十佳项目,庄语滋同学担任负责人的“走近法院执行:厦门市基层法院执行局实习、调研项目”获评复旦大学2020年社会实践十佳项目。2023年起,法学院与杨浦区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开展“以实践笃法,秉初心公义”院系特色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以专业所学回馈社会。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融合发展

法学院师生赴云南永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六、师生齐抓共管,提升就业质量

制定《复旦大学法学院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学生就业,实现人才资源“精准对接、精准匹配、精准跟踪、精准培养”。同时,法学院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契机,挖掘新技术、新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依托复旦大学的重要影响力与优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包括国家部委、中直机关、国际组织、知名高校等多位一体的高起点就业平台。

法学院本科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QS排名中雇主评价位列大陆地区前三位。就业毕业生中,律师业、金融业和咨询业居前三位,法学院选调生数量近年来位居全校首位。

法学院组织大一本科生前往思政大课实践基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参访学习

七、学生培养成效

五年来,本科生共计获得国际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16项,省部级奖项16项,校级奖项110余项,涵盖了学术科研、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类别。

在2022年第二届内地与港澳大学生模拟法庭(仲裁庭)大赛上,由法学院组成的复旦大学两支队伍均获得优异成绩。其中,复旦大学一队荣获本届赛事总冠军,同时获得“最佳答辩状奖”和“最佳被申请人方代理律师书状奖”。2003年,复旦大学代表队获“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比赛。

“挑战杯”赛事方面,21级法学专业本科生何子菡同学担任负责人的“高校专业性援助组织运行模式对志愿者效能的影响——以全国16所高校的法律援助组织为例”获2023年校赛一等奖。在202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和成长赛道上海市决赛中,法学院23级法律硕士涉外律师双硕士国际班研究生车诗睿同学与22级法学专业本科生薛煦然同学分别获得就业赛道和成长赛道银奖。

法学院2024届毕业生徐涔峪参加第十一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ICCMCC)英文赛并获国内赛一等奖、最佳书状奖,晋级海牙国际赛。2023届毕业生韩时东,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前往北大读研(曾获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国家奖学金)。2019届毕业生王若懿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就业于最高人民法院。

法学院本科生徐涔峪、曾颖苗、黄心瑜等五位同学组成的复旦大学代表队荣获第十一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ICCMCC)英文赛国内赛一等奖、最佳书状奖(获海牙国际赛资格)

优秀学生代表感言

法学院2021级刘玥

法学院中对于学术项目的培训很丰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我参与了蔡从燕老师的国际法方面的小班分享会,老师会带领五到六位同学阅读一些研究生才能接触到的、比较深刻和前沿的课程书目,请同学负责每章的具体内容概括和分享,在每个同学做完分享之后进行点评和更细节化的探讨。老师们的分享会中谈论的很多问题都会和时事紧密相关。我们当时的读书会有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同学来参与,不同年龄的同学都能够接触国际化的前沿知识。

在我和组员完成曦源项目《浅析我国“禁诉令”制度之适用困境与法律构建》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蔡从燕老师也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持续带着我们追踪最新的前沿案例,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复旦大学学术“曦源计划”优秀项目。除了授课和答疑解惑之外,我的老师更多像是人生导师,在细节上指引我怎么样运用学术来解决问题。

刘玥同学参加北大-众达全球化法治素养暑训营

法学院2022级宋稼轩

作为法学院团委学生会联络发展部的部长,我和部门主办了很多到律所的参观活动,即律所开放日,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更早地接触职业规划,体验实务工作。我还参加过线上的法律援助活动,设立信箱收集校内校外的同学和社会人士法律相关的问题,像一个小律师一样和当事人沟通,然后给出法律意见。处理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自己学习更多知识。在法学院,我曾获得2022-2023学年国家奖学金、2024年优衣库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

我在法学院还参加了王泽鉴老师的讲座。王泽鉴老师算是华人民法第一人,虽然已经86岁,但是精神非常好。听完他的讲座,我感受到他的法律人的情怀,他不仅有很深厚的专业基础,也告诉我们要为法律共同体,要为法律人这个职业奋斗,同时他希望我们可以持续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法律系统,对下一代寄予厚望。这让我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

2024年复旦-中伦法律人之夜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联络发展部部分成员合影,宋稼轩同学为后排左三

法学院2020级鲁安妮

我通过学院的获奖推送了解到“贸仲杯”这一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仲裁赛事,但当时从未接触过国际商事仲裁。于是,我利用大二暑假的时间翻阅教材和评注,自学相关程序和实体规则,最终顺利通过笔面试选拔加入了复旦法学院代表队,担任队长及庭辩员。经过人均每周超过20小时的备赛,我们在93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贸仲杯”国内赛是我们的起点,而非终点。此后半年间,我们多次修改书状、开展讨论,并赴香港、维也纳参加国际赛事。参与比赛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颇多,不仅激发了我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兴趣,还全方面地锻炼了我的法律检索、书面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我现在也在负责这项赛事的组织和招募工作,希望更多法学生以及对法学感兴趣的其他学院学生能够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复旦学子的风采。

鲁安妮同学参加Willem C. Vis (East) 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前排右一)

制图:实习编辑:谢文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