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本科教育教学撷英系列】计智强国 勇立潮头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教育教学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2024-10-16

编者按: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为更好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复旦大学把2024年作为“教育教学质量年”,着力提升“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举全校之力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务处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检查,展示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风采。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创建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期。1956年,复旦师生自主建造了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1975年,复旦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及2011年成立的国家保密学院现均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开展办学工作。

60多年来,复旦计算机人在中国计算机教研发展中创造了多项第一,长期勇立计算机科技创新的潮头。如今,学院已成为国内顶尖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育基地。近5年在计算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700篇,获得包括多位图灵奖得主在内的一大批国际一流学者的高度评价。2024年,复旦计算机学科QS世界大学排名居全球第40位。据CSRankings统计,近五年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排名全球第16位,信息安全领域研究成果排名全球并列第9位。

学院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凭借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动与文、理、医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人文气息浓厚、数理基础扎实、前沿探索活跃的复旦特色新工科学科优势。

1956年自主建造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一、交叉融合 支撑学科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同年,学院成为教育部“101计划”成员单位。学院聚焦金融科技、数据科学及大数据试验场、空天地融合网络、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五大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攻关。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特色鲜明,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据科学、计算机系统与安全等优势学科方向,建有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并与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2024年,建立“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强化与理科、人文社科、医科和其他工科的融合发展。

2020年 学院整体搬迁至江湾校区

2022年 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搬迁至邯郸校区逸夫楼

二、雄厚师资 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128人,包括正高级职称69人、院士(含双聘)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次。学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通过为本科生上课,参与思政大课授课、“AI大课”授课,指导学生科创活动等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教改项目,近5年,获得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以及校级各类教改建设项目40余项。多位教师参加了教学创新大赛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奖,多位教师获评“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等。

师资力量雄厚,实施个性化培养

学院“云计算、大数据”公共平台

三、卓越教学 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把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推进“五育”教育,兼顾“顶天立地”,推崇“学科交叉”,既鼓励学术前沿探索,又重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开展新工科建设。

精心设计“2+X”培养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同时提供跨学科发展、辅修学士学位、创新创业等个性化成长路径,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专兼结合、互相贯通的多元发展空间。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以荣誉项目带动高端培养。通过国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对标国际名校,加强研究方法类、综合能力类课程的设置。推进本研贯通培养,鼓励优秀本科生提早修读研究生课程。与华为、阿里、百度等企业共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引入企业云平台及AI应用平台等新型平台作为课程实践基础。

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多门课程获评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多个项目入选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发表60余篇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学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本科生班导师、学生辅导员积极参与“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小班讨论课授课工作。

全力建设AI大课。学院全力以赴投身AI大课建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主力学科优势, 推进全校AI创新人才和 AI+交叉人才培养,助力全校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建设,为上海乃至全国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做出贡献。

积极推进国际化交流。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芝加哥大学开展计算机科学的教育和科研合作计划、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2+2”双学位合作项目。同时设立海外学术交流资助办法,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学院多次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师生积极参加交流活动,形成大量国际科研合作成果,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课程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学院“集合与图论”“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深度学习及其运用”“区块链技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虚拟现实创新实践中心》、《融合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门课程先后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校级优质课程。多本教材获批“十四五”规划教材以及校级各类教材建设项目。牵头申报1个项目《面向系统观的新工科卓越软件实践能力培养》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多项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教学成果奖,获多项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

各类教学成果

四、实践育人 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学院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如“挑战杯”、ACM-ICPC等,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效。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䇹政、望道、曦源等科创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与众多国际、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关系,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前沿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双向选择,允许企业导师联合指导。

学院本科生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奖

开展走进实验室活动。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多个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室,配备专用设备1500多台,全部面向学院本科生开放。学院每年组织多场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实验室学科建设情况,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业发展路径。

五、就业前景宽广 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学院不断夯实就业引导体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鼓励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情况良好。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进入MIT、CMU、UIUC、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或者跨专业攻读经济、新闻、管理、法学、中文、社会学等学科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就业的学生除进入谷歌、微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外,也有多名学生选择半导体、新能源、金融、传统工业等行业从事软硬件研发、咨询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有的学生成长为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或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领域工作,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就业去向多元

六、创新创业 促进人才成长

学院鼓励学生创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指导、培训和资源,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商业项目。“今日人才奖学金”自2022年设立以来,共有5名本科生获评。学院2018届保密管理专业毕业生闫铭,现为无锡复生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获得天使轮和Pre-A轮累计2800万元融资,获2023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总决赛生物医药行业初创组第一名。他在校期间完成的创业项目复心信息,致力于研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云平台(应用领域包含超声、CT/MRI、消化内镜影像等),产品应用或试用于上海华山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温州中心医院等十余家公立医院,获复旦大学“云锋基金”资助。

学院2022级本科生唐傑伟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高教组总决赛金奖

科研一线教师积极带领本科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ACM-ICPC、CCPC、信息安全、数学建模等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每年获全国性学科竞赛奖项50项以上,包括多项全球性学科竞赛获奖。近5年,学院共有500余人次本科生参与国际、国家等级的高水平学科竞赛,有753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并获批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期相关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优秀学生采访

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唐傑伟

在复旦,我可以经常和学院的教授进行交流。在学习和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接触到中国第一个大模型MOSS,知道了很多前沿的科研项目,也了解到我国的大模型领域还存在通用性弱、专业性较低以及缺乏算力、语料数据和独立算法框架等问题,这些都急需顶尖的复合型人才来解决。这不但坚定了我要成长为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的决心,也坚定了信念:技术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应该给生活带来便利和幸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在全国首届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中,我获得金奖。学院研工组长赵琼老师帮助我修改PPT和演讲稿,为我组织三场模拟答辩,给予我许多宝贵意见和支持。我的辅导员赵宇飞老师不仅陪我去参加上海赛区的决赛,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一直给予我很多支持,使我了解了学院很多比赛和活动以及研究方向,帮助我明确我的职业目标。

唐傑伟在全国首届职业规划大赛上海市决赛

2021级信息安全专业王越越

我所在团队的项目《烛远—互联网犯罪资产侦查雷达》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主赛道金奖和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烛远团队针对黑产应用屡禁不止、封堵效率低下的治理痛点,提出“斩草除根”的核心思路,实现了对后台服务、犯罪资产的全面侦查,高效批量打击了黑产应用。

项目初期,我们在如何捕获后台通联域名方面经验不足,走了不少弯路,是指导老师杨珉院长凭借网络安全领域多年深耕的丰富经验引导我们拓展思路、转换技术方向,才使项目进展柳暗花明。从立项到参加比赛,杨珉老师和洪赓老师一直对项目进展精细把关,和团队成员共同完善各个细节。无论研发还是备赛,来自系统软件与安全实验室的学长学姐都给予我们真诚的建议和针对性地指导。很幸运能够作为团队的一员参与到烛远系统研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上的攻坚克难,还是队员之间的精诚合作,都让我受益良多。通过这个项目,我对网络空间现状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也坚定了我在安全领域深耕的决心。

王越越(左一)与团队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张宇琪

我从初三开始接触信息学竞赛,高中参赛并获奖。进入复旦后便加入ACM队继续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二时我和队友参加了很多区预赛,获得CCPC区预赛银牌、CCPC女生赛金牌、CCPC Final银牌和ICPC EC Final铜牌。参与竞赛,辛苦和压力是必然的。但备赛和比赛过程中遇到的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好,队里的同学会很热心地分享解题思路,赛后经常会一起讨论复盘,如果遇到bug会很乐意帮忙。遇到困惑时,学长学姐都会给予帮助和开导;竞赛教练孙老师也大力支持,让ACM队的训练和外出比赛都能顺利进行,队里的氛围也特别好!

竞赛让我积累了扎实的代码功底和严谨的思维,也让我认识了一群很厉害的朋友,激励我不断进步。竞赛不仅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在竞赛过程中,我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确定了将计算机视觉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计划在该方向攻读博士学位。

张宇琪(右一)参加2022年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决赛并获铜牌合影

制图:实习编辑:谢文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