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才?”9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1989级本科校友、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来到相辉堂北堂,给复旦大学本科生上大课。现场,他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从优绩主义者到独立探索者
“30多年后,我非常荣幸能够回到母校,见到我的导师施伯乐教授。”,周礼栋与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施伯乐间,有一段感人师生情谊。施伯乐是我国数据库研究的开拓者,正是他指导了周礼栋的研究生涯。
“施老师是我的‘伯乐’”,帮助他从优绩主义者转变为独立探索者。尽管当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复旦毕业,但推动他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好胜心,而不是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复旦另一位教授朱洪则引导他走出了这一阶段,让他真正发现了对数理逻辑的兴趣。朱洪教授还鼓励他“做独行者”,专注于自己认为正确和有价值的事情,而非追随众人选择的安全之路。
1995年,周礼栋前往康奈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然而,博士期间并不顺利,他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深感挫败。但导师Fred B. Schneider教授不仅帮助他成长,还在毕业时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建议:“你应当选择拥有最优质人才的环境。”正是在这个建议的推动下,周礼栋选择了加入微软硅谷研究院,开始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共事。
他特别提到与几位卓越同事的合作经历,包括两位图灵奖获得者Leslie Lamport和Chuck Thacker,以及差分隐私技术的发明者Cynthia Dwork。他指出,这些优秀的同行有共同的特质——平等交流、博采众长、追求真理、求异创新。这种“平等、笃真、博采、求异”的态度让他受益匪浅。
AI将产生根本性改变
“从历史全景下的宏观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发明,而是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将对人们未来的生产、生活产生根本性改变。”
周礼栋在大课上描绘了AI未来发展的图景。他认为,AI不仅是一项技术发明,更是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将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根本性改变。他预计,未来AI技术将呈现指数型增长,费用却逐步下降,直至成为人人可用的基础设施。同时,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将是AI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未来将出现全维度的世界模拟器,不仅限于视觉模拟,还将覆盖物理、化学等多个层面。
他举例说明了AI在各领域的潜力,如通过脑电信号分析帮助检测脑部疾病,或在地质学中进行能源勘察和灾难检测。周礼栋指出,AI将重塑每一个学科和行业,并将孕育出新的学科与产业。因此,跨学科的人才将在未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生向校友讨教AI关键技能
周礼栋强调,AI时代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才,更是能够融通多学科知识的人才。他希望同学们能思考:“刚踏入大学的你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才?”
在互动环节,2024级相辉学堂班的李添意问及基础学科与前沿技术的平衡,周礼栋指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本身,更在于理解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思考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施昊旸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询问如何在未来转向该领域。周礼栋建议加强数学基础,同时在大三、大四阶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2024级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的黄钰桐则提出了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团队目标的问题。周礼栋回答道:“追求真理不仅是个人目标,也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
临近下课,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将一顶印有“FDCS”的蓝色棒球帽送给周礼栋。周礼栋由衷感叹并勉励新生:“你们比我幸运得多。你们正处于一个新的范式刚刚开始的阶段,你们有机会参与创造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