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迎来我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9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仪式在烈士雕塑纪念广场举行。
松柏苍翠,纪念广场庄严肃穆,烈士雕塑巍然耸立。校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校领导许征、袁正宏、陈志敏、汪源源、林立涛、姜育刚、周磊、艾竹、方明等同志及烈士家属代表、各部门各院系师生代表、党团员代表和少先队员代表向英雄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自立自强的复旦精神。仪式由方明同志主持。
仪式开始。伴随着雄浑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默哀毕,来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少先队员面向烈士纪念雕塑,齐声高唱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齐致队礼。
由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复旦大学敬献的两个大型花篮在广场上排开,红色缎带上写着“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深情的《献花曲》中,国旗护卫队抬起花篮,缓步走向烈士雕塑前,将花篮敬放在雕塑前。裘新、金力缓步来到纪念雕塑前,代表全校师生整理花篮缎带。随后,全场向烈士雕塑三鞠躬,烈士家属及全体师生代表一一上前敬献鲜花,缅怀英雄,致敬英雄。
英雄的信仰照后人。复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学校,在119年校史上,登记在册的烈士有55位。复旦也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复旦人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教育强国打头阵,自主创新当尖兵,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今天,记住他们的名字!复旦科技让烈士回家
9月2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传来好消息,8位阿里地区烈士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新闻发布会上,一张张跨越时空的年轻面庞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的生命定格在壮年,英雄的精神却传承至今。
李生财烈士
刘彦斌烈士
张希荣烈士
帮助烈士回家,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采集遗骸颅骨表面数据并构建颅面三维模型,综合运用AI等前沿技术提取颅骨关键特征,还原面部结构和关键部位。通过嵌入人脸统计学信息的融合模型,对面部图像进行局部校准和特征细化复原8位烈士容貌,让他们跨越时空与亲人“重逢”。
团队还在湖南益阳一烈士墓中发现一只印有“KIRIN”字样的玻璃瓶,瓶内疑似藏有烈士的生前履历,为烈士身份鉴定提供宝贵线索,这是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的成果之一。
为了此次发掘法庭科学研究院牵头成立了一支由法医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遗骸搜寻鉴定团队奔赴现场、勘探发掘现场、环境扫描重建、法医人类学鉴定、收集遗骸数据、提取生物检材、复原烈士容貌……
不久前,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带领团队在安徽省全椒县对无名烈士墓进行挖掘与鉴定。团队持续9年利用分子考古技术为烈士寻亲,累计收集1000多位无名烈士的DNA样本。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魂长存,家国永念,致敬英雄!